佩蘭,中藥名。為菊科澤蘭屬植物佩蘭Eupatorium fortunei Turcz.的干燥地上部分。具有化濕,解暑的功效。主治濕阻中焦,暑濕,濕溫初起。
中文名稱
佩蘭拉丁文名
Eupatorii Herba別名
蘭、蘭草、水香、都梁香、大澤蘭、蘭澤、燕尾香、香水蘭、孩兒菊、千金草、省頭草、女蘭性味歸經(jīng)
味辛,性平;歸脾、胃、肺經(jīng)藥材分類
植物醫(yī)保類型
醫(yī)保(佩蘭)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yīng)用
- 加工炮制
- 保存方法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化濕,解暑。
主治1、濕阻中焦:佩蘭氣味芳香,其化濕和中之功與藿香相似,治濕阻中焦之證,每相須為用。
2、暑濕、濕溫初起:佩蘭化濕又能解暑。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服,5-10g。鮮品加倍。
注意事項(xiàng)陰虛血燥、氣虛者慎服。
化學(xué)成分全草含揮發(fā)油0.5%-2%。油中含聚傘花素(對異丙基甲苯)、乙酸橙花醇酯,葉含香豆精、鄰香豆酸、麝香草氫醌。其他尚含有三萜類化合物。
藥理作用佩蘭水煎劑,對白喉?xiàng)U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八疊球菌、變形桿菌、傷寒桿菌有抑制作用。其揮發(fā)油及油中所含的傘花烴、乙酸橙花酯對流感病毒有直接抑制作用。佩蘭揮發(fā)油及其有效單體對傘花烴灌胃具有明顯祛痰作用。
相關(guān)論述1、《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主利水道,殺蠱毒,辟不祥。久服益氣,輕身不老,通神明。”
2、《本草經(jīng)疏》:“開胃除惡,清肺消痰,散郁結(jié)。”
臨床應(yīng)用
臨床應(yīng)用1、治濕阻中焦之證,每與藿香相須為用,并配蒼術(shù)、厚樸、蔻仁等,以增強(qiáng)芳香化濕之功。
2、治脾經(jīng)濕熱、口中甜膩、多涎、口臭等的脾癉癥,可單用煎湯服,如蘭草湯(《素問》),或配伍黃芩、白芍、甘草等藥。
3、治暑濕證常與藿香、荷葉、青蒿等同用。濕溫初起,可與滑石、薏苡仁、藿香等同用。
相關(guān)配伍1、佩蘭配黃連:佩蘭功善醒脾開胃化濕;黃連功長清熱燥濕。兩藥相伍,清熱化濁之功倍增。適用于脾胃濕滯的胸悶、消化不良、口苦苔膩等。
2、佩蘭配砂仁:佩蘭氣味芳香,清肺開胃,化濕悅脾;砂仁香濃氣濁,行氣寬中化濕止嘔。兩藥相配,有芳香化濕,醒脾開胃,降逆止嘔之功。適用于濕阻氣滯,嘔惡不食,脘悶苔膩等。
3、佩蘭配滑石:佩蘭醒脾開胃;滑石利尿清熱。兩藥相伍,解暑醒脾、清熱利尿之功加強(qiáng)。適用于夏令暑證。
4、佩蘭配木香:佩蘭氣味清香,芳香化濕,醒脾開胃;木香芳香濃烈,開壅導(dǎo)滯,行氣止痛。二藥參合,有芳香化濕,行氣止痛之功。適用于濕阻氣滯所致的脘悶腹脹,腸鳴吐瀉等。
5、佩蘭配荷葉:佩蘭解暑化濕;荷葉清熱解暑。兩藥伍用,輕清宣透,清熱解暑化濕的功效顯著。適用于暑濕內(nèi)蘊(yùn)之發(fā)熱頭脹、脘悶不饑等。
6、佩蘭配澤蘭:佩蘭辛香行氣,利水除濕;澤蘭活血行氣,通經(jīng)行水。兩藥相配,一氣一血,芳香化濁,活血利水而消腫。適用于濕阻血瘀,水腫臌脹、小便不利及外傷腫痛等。
7、佩蘭配石菖蒲:佩蘭芳香辟濁,化濕和中,醒脾開胃;石菖蒲芳香開竅,溫化濕濁,調(diào)和中州。兩藥合用,善芳香開胃,行氣和中。適用于濕阻中焦及肝胃不和所致的脘悶腹脹、嘔惡泄瀉、脅痛苔膩等。
鑒別用藥1、佩蘭與藿香:藿香與佩蘭皆味辛氣香,主入脾胃,均能芳香化濕,解暑發(fā)表,都可用治濕阻中焦所致的脘腹脹滿,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外感暑濕或濕溫初起,暑月外感風(fēng)寒、內(nèi)傷生冷而致惡寒發(fā)熱、頭痛脘痞、嘔惡泄瀉等,二者常相須為用。但藿香微溫化濕不燥熱,辛散發(fā)表不峻烈,為芳化濕濁之要藥,其解表之力較佩蘭為強(qiáng),外感表證多用;藿香并能化濕和中止嘔,最宜于濕濁中阻所致的惡心嘔吐,配伍它藥也可用于胃寒、胃熱、胃虛、妊娠嘔吐。佩蘭則性平,發(fā)表之力不如藿香,以化內(nèi)濕、去陳腐、辟穢濁為長,用于脾經(jīng)濕熱,口中甜膩、多涎、口氣腐臭、舌苔垢膩等。
2、佩蘭與香薷:二藥皆有芳香化濕、解暑發(fā)表作用,治暑月形寒飲冷、脘腹痞滿、嘔吐瀉痢等,常相須為用。然佩蘭芳香性平,長于去陳腐、辟穢濁,為治脾濕口甜口臭之良藥;香薷發(fā)汗解表之力較強(qiáng),且能和中化濕,兼利小便。
相關(guān)方劑雷氏芳香化濁法(《時病論》)。
藥膳食療佩蘭茶:
1、功效:芳香化濁、預(yù)防流感。
2、原材料:鮮藿香、鮮佩蘭各30克,鮮薄荷葉6克。
3、做法:將材料洗凈,放入鍋中,加水3500-4000毫升,煎沸后3-5分鐘即成。(上藥若用干品,用量減半)
4、用法:以此代茶,頻頻飲之。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夏、秋二季分兩次采割。切段生用,或鮮用。
炮制方法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枯葉、老梗及殘留根,搶水洗凈,稍潤,切成段,曬干或低溫干燥。
保存方法
貯干燥容器內(nèi),置陰涼干燥處,防霉。
藥材鑒別
鑒別1、本品葉表面觀:上表皮細(xì)胞垂周壁略彎曲;下表皮細(xì)胞垂周壁波狀彎曲,偶見非腺毛,由3-6細(xì)胞組成,長可達(dá)105μm;葉脈上非腺毛較長,由7-8細(xì)胞組成,長120-160μm。氣孔不定式。
2、取本品粉末1g,加石油醚(30-60℃)15ml,超聲處理10分鐘,濾過,濾液揮干,殘渣加石油醚(30-60℃)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佩蘭對照藥材1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yàn),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diǎn)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石油醚(30-60℃)-乙酸乙酯(19∶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香草醛硫酸試液,加熱至斑點(diǎn)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yīng)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diǎn)。
藥材性狀莖圓柱形,長30-100cm,直徑2-5mm。表面黃棕色或黃綠色,有明顯的節(jié)及縱棱線,節(jié)間長3-7cm;質(zhì)脆,斷面髓部白色或中空。葉對生,多皺縮破碎,完整葉展平后,通常3裂,裂片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邊緣有鋸齒,表面綠褐色或暗綠色。氣芳香,味微苦。以質(zhì)嫩、葉多、色綠、香氣濃郁者為佳。
我愛中藥網(wǎng),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535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