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桐根,中藥名。為玄參科泡桐屬植物白花泡桐Paulowniafortunei(Seem.)Hemsl.及毛泡桐Paulowniatomentosa(Thunb.)Steud.的根。白花泡桐分布于長江以南各省,陜西,山東,河南等地引種栽培,毛泡桐分布于遼寧、河北、山東、江蘇、安徽、江西、河南、湖北等地。具有祛風濕,解毒活血之功效。用于風濕熱痹,筋骨疼痛,瘡瘍腫毒,跌打損傷。
中文名稱
泡桐根性味歸經
味微苦,性微寒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祛風濕,解毒活血。主治 用于風濕熱痹,筋骨疼痛,瘡瘍腫毒,跌打損傷。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外用:鮮品適量,搗爛敷。藥理作用1、抗菌和抗病毒作用。
2、鎮咳、祛痰和平喘作用。
3、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能明顯的安定和降溫作用,能降低正常體溫,減少自發活動,并能增強戊巴比妥的催眠作用和抗戊四唑的抗驚厥作用。
4、抗癌作用。
5、增強殺昆蟲劑作用。
6、抗氧化作用。
7、抗炎作用,增加肝糖原、降低心肌和橫紋肌肌糖原作用和糖皮質激素樣作用。
相關論述 《全國中草藥匯編》:“祛風,解毒,消腫止痛。主治筋骨疼痛,瘡瘍腫毒,紅崩白帶。”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風濕痹痛:泡桐樹根皮18g,老鸛草30g,八角楓根3g。水煎服。
2、治便血,痔瘡出血:泡桐樹根皮18g,仙鶴草15g,陳艾15g。水煎服。(1-2方出自《四川中藥志》1982年)
3、治跌打損傷,骨折:泡桐樹根皮,韭菜各適量。共搗爛,敷患處,包扎固定。(《河南中草藥手冊》)
4、治腰扭傷:鮮泡桐根60g。加雞1只或者豬腳爪適量水燉,服湯和肉。(《福建藥物志》)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秋季采挖,洗凈,鮮用或曬干。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根呈圓柱形,長短不等,直徑約2cm,表面灰褐色至棕褐色,粗糙,有明顯的皺紋和縱溝,具橫裂紋及突起的側根殘痕,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不整齊,皮部棕色或淡棕色,木部寬廣,黃白色,顯纖維性,有多數孔洞(導管)及放射狀紋理。氣微,味微苦。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537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