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江紅,中藥名。為滿江紅科植物滿江紅Azollaimbricata(Roxb.)Nakai[SalviniaimbricataRoxb.]的葉。分布于華東、中南、西南及河北等地。具有解表透疹,祛風勝濕,解毒之功效。常用于感冒咳嗽,麻疹不透,風濕疼痛,小便不利,水腫,蕁麻疹,皮膚瘙癢,瘡瘍,丹毒,燙火傷。
中文名稱
滿江紅性味歸經
味辛,性涼。歸肺、膀胱二經毒性
無毒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解表透疹,祛風勝濕,解毒。主治 用于感冒咳嗽,麻疹不透,風濕疼痛,小便不利,水腫,蕁麻疹,皮膚瘙癢,瘡瘍,丹毒,燙火傷。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5g,大劑量可用至30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熱熨;炒存性,研末,調油敷。注意事項 表虛自汗者禁服。相關論述《天目山藥用植物志》:“性寒,味辛。”
《四川中藥志》1982年版:“辛、苦,涼。”
《綱目》:“主癰疽,入膏用。”
《開寶本草》:“風濕疙瘩炒過用,甜酒為引去皮燒。”
《分類草藥性》:“治紅白風丹,皮膚瘙癢,三十六種風癱患癥。”
《民間常用草藥匯編》:“以布包熬水外熨,能發出已收沒的麻疹。”
《天目山藥用植物志》:“發汗利尿,祛風勝濕。治感冒咳嗽,風濕頑癬,紅白癮疹,火燙傷,丹毒。”
《貴州草藥》:“透疹解表,利濕止痛。”
《貴州民間方藥集》:“治紅崩白帶,風濕痛,麻風,九子瘍等。”
《四川中藥志》1982年版:“清熱利尿,祛風止癢。用于熱結膀胱,小便不利,濕熱瘡毒,風疹瘙癢。”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麻疹不透:紅浮萍9g,蕪荽、椿根皮各6g。煎服,藥渣外擦。(《貴州草藥》)
2.治風濕痛,發汗驅風:紅浮飄40個。取20個搗爛焙熱,趁熱包于風濕痛處,包后用針(先消毒)刺患處周圍出氣,以免內竄,同時將另20個紅浮飄搗爛,煮甜酒內服。(《貴州民間方藥集》)
3.治熱結膀胱,小便不利:滿江紅研末,每服9g。(《四川中藥志》1982年)
4.治風疹,皮膚瘙癢:滿江紅、虎耳草、紫浮萍、千里光各15g。水煎服。(《四川中藥志》1982年)
5.治紅崩白帶:紅浮萍6g。煨甜酒水服。(《貴州草藥》)6.治風癱
現代研究 ~現代臨床用于治療麻疹,風疹,風濕病筋骨關節疼痛和腹脹滿疼痛等。~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季撈取,曬干。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藥材性狀:葉小,三角形,密生于細枝上,皺縮成粒片狀,直徑約4mm,上面黃綠色,下面紫褐色或紅褐色;須根多數,泥灰色。質輕,氣微。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541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