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竹葉,中藥名。為禾本科植物苦竹Pleioblastusamarus(Keng)Kengf.的嫩葉。分布于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四川、貴州、云南等地。具有清心,利尿明目,解毒之功效。常用于熱病煩渴,失眠,小便短赤,口瘡,目痛,失音,燙火傷。
中文名稱
苦竹葉性味歸經
味苦,性寒。歸心、肝經毒性
無毒《日華子》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清心,利尿明目,解毒。
主治熱病煩渴,失眠,小便短赤,口瘡,目痛,失音,燙火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2g。外用:適量,燒存性研末調敷。
注意事項脾胃虛寒者慎用。
藥理作用降血糖作用。
相關論述1、《分類草藥性》:“治煩熱,解毒,退小兒潮熱,煅(末敷)湯火傷。”
2、《安徽中草藥》:“清心火。”
3、《全國中草藥匯編》:“解渴利尿。主治口渴,尿少色黃。”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卒失聲,聲噎不出:濃煮苦竹葉服之。(《補缺肘后方》)
2、治小兒頭瘡,耳上生瘡:竹葉燒末和豬脂涂上。又以雞子白敷之亦妙。(《子母秘錄》)
3、治卒得惡瘡不識者:燒苦竹葉和雞子黃敷。(《孫真人食忌》)
附注四川草藥“竹葉心”為慈竹屬植物慈竹Sinocalamusaffinis(Rendle)McClure尚未展開呈圓筒形的嫩葉。本品甘、苦,涼。慈竹葉能清心熱,治頭暈。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摘,鮮用或曬干。
炮制方法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快洗,悶潤,切中段,干燥,篩去灰屑。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藥材性狀:干燥葉多呈細長卷筒狀。展開后葉片為披針形,長6-12cm,寬10-15mm。先端尖銳,基部圓形,葉柄長6-10mm,上面灰綠色,光滑,下面粗糙有毛,主脈較粗,兩側脈8-16條。邊緣的一側有細鋸齒。質脆而有彈性。氣弱,味微苦。
以葉嫩色綠、卷成筒狀者為佳。
飲片性狀:呈不規則的段,余參見“藥材性狀”項。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547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