蓼大青葉,中藥名。為蓼科植物蓼藍PolygonumtinctoriumAit.的莖葉。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斑的功效。主治溫病發熱,發斑發疹,吐血衄血,喉痹,熱痢,黃疸,丹毒,痄腮,口瘡,癰腫。
中文名稱
蓼大青葉拉丁文名
PolygoniTinctoriiFolium別名
染青草、藍葉、大青葉、靛青葉、藍靛葉、青板水辣蓼、紅莖蓼、蓼藍性味歸經
味苦,性寒;歸心、胃經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保存方法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清熱解毒,涼血消斑。
主治溫病發熱,發斑發疹,吐血衄血,喉痹,熱痢,黃疸,丹毒,痄腮,口瘡,癰腫。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鮮品15-30g;或搗汁飲。外用:適量,搗敷;或搗汁涂。
注意事項脾胃虛寒者禁服。
化學成分蓼藍全草中含靛玉紅,靛藍,N-苯基-2-萘胺,β-谷甾醇,蟲漆蠟醇,其地上部分含山柰酚-3-吡喃葡萄糖甙,3,5,4′-二羥基-6,7-亞甲二氧基黃酮-3-O-β-D-吡喃葡萄糖甙。此外,還含色氨酮。
藥理作用1、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從蓼藍中提取的色胺酮是某些皮膚真菌和桿菌的特異抗生劑,其對須發癬菌、紅色發癬菌、硫黃斷發癬菌、犬小孢子菌及絮狀表皮癬菌的MIC均為3.1μg/ml。蓼藍葉中提取的吲哚甙在組織培養試驗中顯示出抗病毒作用,且能減輕流感病毒所致小鼠肺炎,但不能減少動物死亡數。
2、解熱作用:蓼大青煎劑5-10g/kg,對霍亂、傷寒混合菌苗引起發熱的家兔有明顯解熱作用。
3、抗炎和免疫作用:本品煎劑5g/kg灌胃,對大鼠甲醛性足腫有抑制作用。10g/kg灌胃,可抑制二甲苯所致家兔皮膚炎性反應,并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對腹腔注射葡萄球菌的小鼠,本品煎劑10g/kg灌胃,可增強腹腔巨噬細胞對細菌的吞噬作用。
4、對心血管功能的影響:本品煎劑(相當生藥0.125g)對離體蟾蜍心臟有抑制作用,此作用有劑量相關性,劑量過大可致心臟停搏。對大鼠下肢血管有擴張作用,在血管呈收縮狀態時,此作用更明顯。
5、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蓼藍地上部分提取物中一種黃酮甙對人的血小板聚集有明顯抑制作用,其IC50為0.2mg/ml。另有報道本品甲醇提取物中抑制ADP誘導的血小板聚集的有效成分為3,5,4′-三羥-6,7-亞甲二氧基-3-O-β-D-葡萄糖甙。
6、對平滑肌的作用:1∶200的蓼藍葉煎劑,浸劑及注射劑對離體兔腸有抑制作用,使腸蠕動減弱,振幅變小,此抑制作用隨濃度增加而增強。本品煎劑對離體豚鼠子宮有興奮作用,小劑量(0.1g)時產生節律性收縮,大劑量(0.25g)時引起持久的強直性收縮。
相關論述1、《天目山藥用植物志》:“解毒,除熱。治熱毒痢,黃疸,喉痹,丹毒,小兒熱病風疹。”
2、《吉林中草藥》:“涼血,清熱解毒。治傷寒斑疹,瘟疫,時行熱病。”
3、《黑龍江常用中草藥手冊》:“治各種急性熱病,身熱無汗,發熱發疹,熱性病有出血癥狀,吐血,衄血,丹毒,敗血癥,肝炎,熱痢,口瘡,喉痹,喉風,咽喉腫痛。”
4、《湖南藥物志》:“除熱解毒,通關開竅,消腫。”
5、《河北中草藥》:“入血涼血,善清心胃經實火熱毒。”
6、《福建藥物志》:“主治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乙型腦炎、丹毒、癰、癤。”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熱毒發斑,溫病:大青葉30g,牛角絲9g,梔子9g,豆豉12g。水煎,每日服2次。(《吉林中草藥》)
2、治斑疹傷寒:大青葉、玄參、生石膏各15g,知母、梔子各9g。水煎服。(《河北中草藥》)
3、治流腦,丹毒:蓼藍60g,葛根、天花粉各30g,青黛3g(沖服)。水煎,分3次沖青黛服。(《中國民間生草藥原色圖譜》)
4、治流行性感冒:大青葉(蓼茜)、生石膏各30g,柴胡、桂枝各9g,黃芩、杏仁各12g(孕婦及老幼體弱者酌情減量或慎用)。每日1劑,水煎2次,早晚分服。(《全國中草藥匯編》)
5、治喉痹,口瘡,丹毒:鮮大青葉搗汁,每次3盅,每日服3次。(《吉林中草藥》)
6、治扁桃體炎:蓼藍全草搗爛取汁,調青黛,涂患處。(《湖南藥物志》)
7、治腮腺炎:大青葉30g。水煎,每日服2次。(《吉林中草藥》)
8、治流行性腮腺炎:蓼藍葉15g,蒲公英、荊芥各9g,水煎服;外用青黛調水涂抹患處。(《福建藥物志》)
9、治急性菌痢:鮮大青葉60g。水煎,3次分服。(《河北中草藥》)
10、治毒蟲螫傷:蓼藍葉搗汁,涂患處。(《湖南藥物志》)
11、治跌打損傷,化膿潰爛:蓼藍花、葉加白糖搗爛敷患處,每日換2次。(《天目山藥用植物志》)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夏、秋兩季枝葉茂盛時采收,除去雜質,鮮用或曬干用。
炮制方法取原藥材,除去枝梗及雜質,搶水洗凈,稍晾,及時切成段或絲,干燥。
保存方法
貯干燥容器內,置通風干燥處。
藥材鑒別
鑒別1、本品葉表面觀:表皮細胞多角形,垂周壁平直或微波狀彎曲;氣孔平軸式,少數不等式。腺毛頭部4-8細胞;柄2個細胞并列,亦有多細胞構成多列的。非腺毛多列性,壁木化增厚,常見于葉片邊緣和主脈處。葉肉組織含多量藍色至藍黑色色素顆粒。草酸鈣簇晶多見,直徑12-80μm。
2、取[含量測定]項下三氯甲烷溶液10ml,濃縮至1ml,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靛藍對照品,加三氯甲烷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苯-三氯甲烷-丙酮(5∶4∶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藍色斑點。
藥材性狀葉片多皺縮或破碎,藍綠色或藍黑色,中脈土黃色至淡黃棕色。完整葉片橢圓形,長3-10cm,寬2-5cm,先端鈍,基部漸窄,全緣,葉脈背面較突出,側脈明顯,色較淺;葉柄扁平,長約1cm,基部抱莖,具膜質托葉鞘。質脆,易碎。氣微弱,味淡微苦。
以身干、葉厚、色藍綠,無枝梗者為佳。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548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