鸕鶿骨,中藥名。為鸕鶿科動物鸕鶿Phalacrocoraxcarbosinensis(Blumenbach)的骨骼。捕捉后去皮毛及肉,取骨骼晾干,燒灰用。息于河川、湖沼及海濱,善潛水捕食魚類;營巢于蘆葦叢中或矮樹、峭壁上;廣布于我國各地,經(jīng)馴養(yǎng)后可供捕魚。味酸、咸,性平,歸腎經(jīng),具有化骨鯁、去面斑的功效,常用于魚骨鯁喉、面部雀斑。
中文名稱
鸕鶿骨性味歸經(jīng)
味酸、咸,性平。歸腎經(jīng)毒性
無毒藥材分類
動物聲明
本詞條僅用于中醫(yī)藥知識的科普,對于任何形式的野生動物和野生植物的使用均須遵守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功效作用
功能 化骨鯁,去面斑。主治 魚骨鯁喉,面部雀斑。用法用量 內(nèi)服:燒存性研末,適量,白開水或米湯送下。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雀卵面斑:鸕鶿骨燒研,入白芷末,豬脂和,夜涂旦洗。(《綱目》引《摘玄方》)
2、治魚骨鯁:鸕鶿骨(煅灰)蜜調(diào)綿裹含咽。(《本經(jīng)逢原》)
3、治魚骨鯁:鸕鶿骨為末服,或煎湯飲。(《衛(wèi)生易簡方》)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捕捉后去皮毛及肉,取骨骼晾干,燒灰用。我愛中藥網(wǎng),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552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