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蓼草,中藥名。為蓼科植物柳葉蓼PolygonumlapathifoliumL.var.salicifoliumSihbth.的全草。我國南北各地均有分布。具有解毒,健脾,化濕,活血,截瘧之功效。常用于瘡瘍腫痛,暑濕腹瀉,腸炎痢疾,小兒疳積,跌打傷疼,瘧疾。
中文名稱
辣蓼草別名
辣蓼、酸模葉蓼、旱苗蓼、苦蓼、大馬蓼、白辣蓼性味歸經
味辛,性溫。歸心、大腸經毒性
無毒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解毒,健脾,化濕,活血,截瘧。主治 瘡瘍腫痛,暑濕腹瀉,腸炎痢疾,小兒疳積,跌打傷疼,瘧疾。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20g。藥理作用 ~抑菌作用。~相關論述 《福建藥物志》:“除濕健脾,利水豁痰。主治腸炎,痢疾,中暑腹痛,瘧疾,小兒疳積。”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腸炎、痢疾:綿毛大馬蓼根研末24g,開水送服,每日服2次。(《福建藥物志》)
2、治中暑腹痛:綿毛大馬蓼鮮葉芽12g,食鹽少許,搗爛或搓爛,開水送服。(《福建藥物志》)
3、治小兒瘧疾:綿毛大馬蓼15-18g,麥芽12g。水煎,早晚飯前2次分服。(《福建藥物志》)
4、治瘧疾:綿毛大馬蓼葉、桃葉各等分。研末,調酒水制成丸,早晚各服3g。(《福建藥物志》)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間采收,晾干。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莖直徑約至6mm;表面有紫紅色斑點。葉上面中央常有黑褐色新月形斑,無毛或被稀白色綿毛,下面密被白色綿毛,有腺點;托葉鞘無緣毛。圓錐花序,花密生;花被4裂,有腺點。氣微,辛、辣。
以葉多、帶花、味辛辣濃烈者為佳。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553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