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花,中藥名。為薔薇科植物枇杷Eriobotryajaponica(Thunb.)Lindl.的花。分布于甘肅、陜西、河南、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貴州、廣西、廣東、福建、臺灣等地。具有疏風(fēng)止咳、通鼻竅之功效。常用于頭風(fēng),鼻塞流涕,虛勞久嗽,痰中帶血。
中文名稱
枇杷花別名
土冬花性味歸經(jīng)
味淡,性平。歸肺經(jīng)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yīng)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疏風(fēng)止咳。主治 用于頭風(fēng),鼻塞流涕,虛勞久嗽,痰中帶血。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6-12g;研末,每次3-6g,吞服;或入丸、散。外用:搗敷。藥理作用1、止咳作用。
2、鎮(zhèn)痛作用。
相關(guān)論述1、姚可成《食物本草》:“治頭風(fēng),鼻流清涕。
”2、《重慶草藥》:“治枯癆咳嗽,痰中帶黑血。”
臨床應(yīng)用
臨床應(yīng)用 治療蟯蟲病,百日咳,感冒,氣管炎,支氣管炎咳嗽和青年痤瘡等。相關(guān)配伍1、治頭風(fēng),鼻流清涕,枇杷花、辛夷等分,研末,酒服二錢,日二服。(《綱目》)
2、治枯癆咳嗽、痰中帶黑血,枇杷花6g,鮮地棕根12g,珠珠七60g,石竹根60g,淫羊藿60g,燉肉服。(《重慶草藥》)
3、治咳嗽氣喘,(枇杷)花9-15g(蜜妙)。水煎服。(《恩施中草藥手冊》)
4、治鼻淵,枇杷花、辛夷、薄荷各6g,蒼耳子12g,菊花9g,煎服。另將藥渣放罐內(nèi),煎水,以濕毛巾蓋罐口上,趁熱熏鼻部。(《安徽中草藥》)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冬、春季采花,曬干。炮制方法 凈制,將原藥揀去雜質(zhì),篩去灰屑(《江蘇》)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圓錐花序,密被絨毛。苞片鑿狀,有褐色絨毛。花萼5淺裂,萼管短,密被絨毛。花瓣5,黃白色,倒卵形,內(nèi)面近基部有毛。雄蕊20-25;子房下位,5室,每室有胚珠2枚,花柱5,柱頭頭狀。氣微清香,味微甘、澀。我愛中藥網(wǎng),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565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