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英根,中藥名。為忍冬科植物陸英SambucuschinensisLindl.[S.jauanicaauct.NonReinw.exBl.]的根。陸英生于林下、溝邊或山坡草叢,也有栽種,分布于河北、陜西、甘肅、青海、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具有祛風,利濕,活血,散瘀,止血之功效。常用于風濕疼痛,頭風,腰腿痛,水腫,淋證,白帶,跌打損傷,骨折,癥積,咯血,吐血,風疹瘙癢,瘡腫。
中文名稱
陸英根別名
蒴藋根性味歸經
味甘、酸,性平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祛風,利濕,活血,散瘀,止血。主治 用于風濕疼痛,頭風,腰腿痛,水腫,淋證,白帶,跌打損傷,骨折,癥積,咯血,吐血,風疹瘙癢,瘡腫。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鮮品,30-60g。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相關論述1.《分類草藥性》:治筋骨痛,女(并)能消氣血,兩足疼痛并跌打損傷。
2.《民間常用草藥匯編》:利水消腫,除濕,治腰痛。
3.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祛風消腫,舒筋活絡。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治療骨折。~相關配伍1.治頭風:搗蒴藋根一升,酒二升漬服。汗出止。(《千金要方》)
2.治水腫,坐臥不得,頭面身體悉腫:蒴藋根刮去皮,搗汁一合,和酒一合,暖空心服,當微吐利。(《梅師集驗方》)
3.治腳氣初發,從足起至膝脛骨腫疼者:蒴藋根搗碎,和酒糟三分,根一分,合蒸熱,及熱封裹腫上,日二。亦治不仁頑痹。(《千金要方》)
4.治腎炎、全身浮腫:①臭草根(陸英根)60g,生黃芪24g,玉米須15g。水煎服。(《四川中藥志》1982年)②陸英根60g,金絲草、兗州卷柏各30g。水煎服。(《福建藥物志》)
5.治五淋:蒴藋鮮根每次90-120g。合豬赤肉燉服。
6.治婦人赤白帶:蒴藋鮮根每次90g。合豬小腸燉服,連服3-5次。(5-6方出自《泉州本草》)
7.治跌打受傷及骨折疼痛:(蒴藋)根18g。酒水各半煎濾去渣,加白糖30g,攪和服。
8.治打傷或扭筋腫痛:(蒴藋)鮮根切碎,同連須蔥白、酒糟搗爛敷患處,每日換1次。(7-8方出自《江西民間草藥》)
9.治暴得瘕:蒴藋根一小束。凈洗瀝去水,細切,以醇酒浸之,取淹根三宿,服五合,至一升,日三。若欲速得,可與熱灰中溫令藥味出,服之。(《外臺》引《古今錄驗方》)
10.治坐骨神經痛:陸英根18g,草菝葜根、多花勾兒茶、丹參、土牛膝、骨碎補各15g。水煎服。
11.治咯血:陸英根60g,豬瘦肉適量。水燉服。(10-11方出自《福建藥物志》)
12.治打傷吐血:(蒴藋)干根、側柏葉各9g,地愉12g。水煎服。(《浙江民間草藥》)
13.治風癮疹,頑癢:杏葉(切)五斤,蒴藋根(切)一斤。上件藥,以水一斗半,煮取二升。去滓,用綿浸藥汁揩拭所患處,日三兩度。(《圣惠方》杏葉煎)
14.治紅腫癰毒:(蒴藋)鮮根或葉切碎搗爛,稍加雞蛋白搗敷患處。(《江西民間草藥》)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秋后采根,鮮用或切片曬干。炮制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凈,潤透,切厚片。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陸英根一、藥材性狀~陸英根:呈不規則彎曲狀,長條形,有分枝,長15-30cm,有的長達50cm,直徑4-7mm。表面灰色至灰黃色,有縱向細而略扭曲的紋及橫長皮孔;偶留有纖細須根。質硬或稍軟而韌,難折斷,切斷面皮部灰色或土黃色,木部纖維質,黃白色,易與皮部撕裂分離。氣微,味淡。以條均勻、不帶須根及地上莖者為佳。
陸英根二、飲片性狀~為類圓形厚片,黃白色,節膨大,或具須根。氣微,味微苦。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570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