鸕鶿涎,中藥名。為鸕鶿科動物鸕鶿Phalacrocoraxcarbosinensis(Blumenbach)的唾涎。將活鸕鶿頭向下,使唾液流出,收取。棲息于河川、湖沼及海濱,善潛水捕食魚類;營巢于蘆葦叢中或矮樹、峭壁上;廣布于我國各地,經(jīng)馴養(yǎng)后可供捕魚。味咸,性平,歸肺經(jīng),具有化痰鎮(zhèn)咳的功效,常用于百日咳、腎咳、痰多劇咳、久咳。
中文名稱
鸕鶿涎性味歸經(jīng)
味咸,性平。歸肺經(jīng)毒性
無毒藥材分類
動物聲明
本詞條僅用于中醫(yī)藥知識的科普,對于任何形式的野生動物和野生植物的使用均須遵守國家的相關(guān)法律法規(guī)。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功效作用
功能 化痰鎮(zhèn)咳。主治 百日咳,腎咳,痰多劇咳,久咳。用法用量 內(nèi)服:開水沖,10ml。臨床應用
相關(guān)配伍1、治腎咳,俗呼頓嗆,從小腹下逆上而咳,連嗽數(shù)十聲,少住又作,甚或咳發(fā)必嘔,牽掣兩脅,涕淚皆出,連月不愈者:鸕鶿涎,滾水沖服。下咽即止。(《綱目拾遺》)
2、治小兒鸕鶿瘟:光杏仁、梔子(炒黑)、石膏、蛤粉、天花粉各二兩(約60g),牛蒡子三兩(約90g),生甘草四錢(約12g),麻黃八錢(約24g),青黛、射干各一兩(約30g),細辛五錢(約15g)。共研細末,鸕鶿涎三兩(約90g),加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燈心、竹葉煎湯化下。(《中國醫(yī)學大辭典》鸕鶿涎丸)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將活鸕鶿頭向下,使唾液流出,收取。我愛中藥網(wǎng),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570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