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骨,中藥名。為鹿科動物梅花鹿(CervusnipponTemminck)或馬鹿(CervuselaphusLinnaeus)的骨骼。殺鹿時取骨,除去筋肉即可。梅花鹿棲于混交林、山地草原及森林近緣,分布于東北、華北、華東、華南;馬鹿棲于混交林、高山的森林草原,分布于東北、西北及內蒙古等地。味甘,性溫,歸腎經,具有補虛贏、強筋骨、除風濕、止瀉痢、生肌斂瘡的功效,常用于虛勞骨弱、風濕痹痛、瀉痢、瘰疬、瘡毒。
中文名稱
鹿骨性味歸經
味甘,性溫。歸腎經藥材分類
動物聲明
本詞條僅用于中醫藥知識的科普,對于任何形式的野生動物和野生植物的使用均須遵守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功效作用
功能 補虛贏,強筋骨,除風濕,止瀉痢,生肌斂瘡。主治 虛勞骨弱,風濕痹痛,瀉痢,瘰疬,瘡毒。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或浸酒;或燒存性為末,每次5~10g。外用:適量。煅存性研末撒。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補益虛贏:鹿骨一具,枸杞根二升。備以水一斗,煎汁五升,和勻,共煎五升。日二服。(《千金方》鹿骨煎)
2、治風濕疼痛、筋骨冷痛:鹿頂骨10g,白芍10g,秦艽10g,巴戟10g,五加皮10g,松節10g,桂枝6g,羌活6g,防己6g,川烏6g,乳香6g,沒藥6g。共泡酒服。每服3~10g,每日2次。(《四川中藥志》1979年)
3、治瘰疬、生肌:鹿頂骨燒灰存性,為末。先以蔥椒湯洗瘡凈,拭干摻藥;或油調搽。(《衛生易簡方》)
4、治瘡毒,生肌收口:鹿脛骨,濕紙包固,灰火煨之,以黃脆可研為度。摻大毒,生肌
附注 本詞條僅用于中醫藥知識的科普,對于任何形式的野生動物和野生植物的使用均須遵守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殺鹿時取骨,除去筋肉即可。炮制方法 鹿骨:取原藥材,用溫水悶潤,剔去殘余筋肉,洗凈泥土,曬干。大小分開,先將砂子置熱鍋內,用武火炒至輕松時,倒入凈鹿骨,炒至稍帶顏色,質酥,取出,篩去砂子,砸成小塊。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577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