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布草,中藥名。為唇形科植物西南水蘇Stachyskouyangensis(Vaniot)Dunn的全草。破布草分布于四川、貴州、云南。具有清熱解毒,拔毒止癢之功效。常用于赤、白痢,瘡癤,附骨疽,濕疹。
中文名稱
破布草別名
土石蠶、冬蟲草、水蘇、麻布草、野甘露、折根藥、貓貓菜性味歸經(jīng)
味淡、微苦,性涼。歸脾、心經(jīng)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yīng)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解毒,拔毒止癢。主治 用于赤、白痢,瘡癤,附骨疽,濕疹。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9g。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湯洗。相關(guān)論述1、《云南中草藥》:“消炎解毒,拔膿。治瘡癤,骨髓炎。”
2、《云南中草藥》:“咸、微苦,涼?!痹~條圖冊更多圖冊
臨床應(yīng)用
相關(guān)配伍1、治赤白痢疾:破布草9g,小丁香9g,地榆9g,小刺黃連6g,炮姜9g。水煎服。
2、治瘡瘍:破布草、紫背鹿銜草根、五葉草、苦馬菜各適量。加紅糖搗爛外包。每日換1次。
3、治濕疹:破布草、桃樹葉、核桃樹皮、馬桑樹葉各適量。水煎外洗。(1-3方出自《曲靖專區(qū)中草藥手冊》)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本品為皺曲團(tuán)狀,灰綠色,長約50cm;莖枝纖細(xì),四棱形,棱及節(jié)上被剛毛。莖、枝上具對生葉,葉片皺褶,破碎,完整者展開后呈三角狀心形,長3cm,寬約2.5cm,先端鈍,基部心形,邊緣具疏圓齒,兩面被剛毛。莖枝頂部具由輪傘花序組成的疏松穗狀花序,每輪傘花序具5-6花,花萼倒圓錐形,具5齒,齒端具刺尖頭;花冠淡紅色或紫紅色,長15cm,二唇形,上唇長圓狀卵形,直伸,下唇平展輪廓近圓形,三裂。雄蕊4,前對較長,花絲絲狀,被微柔毛。小堅(jiān)果卵形,棕色。氣微,味微苦。以體干,枝、葉多而帶花序、色黃綠者為佳。我愛中藥網(wǎng),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580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