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香樹皮,中藥名。為金縷梅科植物楓香樹LiquidambarformosanaHance的樹皮。分布于秦嶺及淮河以南各地。具有除濕止瀉,祛風止癢之功效。用于痢疾,泄瀉,大風癩疾,癢疹。
中文名稱
楓香樹皮別名
楓皮、楓香木皮性味歸經
辛、微澀,平。歸脾、肝經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除濕止瀉,祛風止癢。主治 用于痢疾,泄瀉,大風癩疾,癢疹。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鮮品30-60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研末調敷。相關論述 論楓香樹皮治水腫及其毒性,陳藏器:“楓皮,本功外,性澀,止水痢。蘇云下水腫,水腫非澀藥所療,蘇為誤爾。又云有毒,轉明其謬。水煎,止下痢為最。”(《本草拾遺》)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水瀉水痢:楓香木皮煎飲。
2、治大風癩瘡:楓香木皮,燒存性,和輕粉各等分。為細末,麻油調搽。(1-2方出自《世醫得效方》)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四季均可剝去樹皮,洗凈,曬干或烘干。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干皮呈板片狀,長20-40cm,厚0.3-1cm。外表面灰黑色,栓皮易呈長方塊狀剝落,有縱槽及橫裂紋;內表面淺黃棕色,較平滑。質硬脆,易折斷,斷面纖維性。氣清香,味辛、微苦澀。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582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