蝲蛄石,中藥名。為河蝦科動物東北蝲蛄Cambaroidesdauricus(Pallas)的胃內磨石。分布于松花江、鴨綠江、圖門江、鏡泊湖、千山附近水域。具有強壯筋骨,止瀉,止血之功效。常用于小兒佝僂病,久瀉久痢,創傷出血。
中文名稱
蝲蛄石性味歸經
味甘、澀,性平藥材分類
動物聲明
本詞條僅用于中醫藥知識的科普,對于任何形式的野生動物和野生植物的使用均須遵守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強壯筋骨,止瀉,止血。主治 小兒佝僂病,久瀉久痢,創傷出血。用法用量 內服:研末,3-6g。外用:適量,研末撒。相關論述 《全國中草藥匯編》:“止血,止瀉,利尿,強筋骨。治刀傷出血,小兒軟骨,瀉痢,心腹刺痛。”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小兒佝僂病:蝲蛄石研末,每服1g,日服3次。(《中國動物藥》)
2、治刀傷出血:蝲蛄石研末,涂患處。(《中國動物藥》)
附注 除東北蝲蛄外,還有朝鮮蝲蛄Cambaroidessimilis(Koelbel)分布于遼寧;史氏蝲蛄Cambaroidesschrenkii(Kessler)分布于黑龍江下游。其胃內磨石也供藥用,但磨石較小,質量較差。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每年于5月中、下旬或9月中旬至10月上旬兩次脫皮前10-15d捕捉,將體內磨石取出,洗凈,曬干。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本品呈半圓形,白色,直徑0.4-1cm,隨原動物的大小而異,厚3-5mm,平面均有一圓形凹陷。質堅硬,氣微,味淡。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582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