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蔥,中藥名。為石蒜科植物鹿蔥LycorissquamigeraMaxim.的鱗莖。鹿蔥野生于山溝、溪邊陰濕處,分布于河北、山東、江蘇、浙江、河南等地。具有解毒,祛痰,利尿,催吐之功效。常用于咽喉腫痛,瘡癰腫毒,瘰疬,咳嗽痰喘,水腫,小便不利,食物中毒。
中文名稱
鹿蔥性味歸經
味辛,性平毒性
小毒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加工炮制
功效作用
功能 解毒,祛痰,利尿,催吐。主治 用于咽喉腫痛,瘡癰腫毒,瘰疬,咳嗽痰喘,水腫,小便不利,食物中毒。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3g;或絞汁飲。外用:適量,搗敷,絞汁涂或煎湯熏洗。注意事項 體虛無實邪及孕婦禁服;皮膚破損者禁敷。相關論述1.《群芳譜》:“鹿蔥色頗類萱,但無香爾。因鹿喜食之,故名。然葉與花莖,皆各自一種,萱葉綠而尖長,鹿蔥葉團而翠綠,萱葉與花同茂,鹿蔥葉枯死而后花。萱一莖實心,而花五六朵節開;鹿蔥一莖虛心,而五六朵花并于頂;萱六瓣布光,而鹿蔥七、八瓣。本草注萱,云即今之鹿蔥,誤。”
2.《遵生八箋》:“鹿蔥花,花儼蜨蝶,三大圓瓣而三小尖瓣,色蔥藕色,中心白地,紅黃點點。搖風弄影,豐韻可人。根枝叢發。”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秋季將鱗莖挖出,選大者洗凈,鮮用或曬干入藥,小者做種。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584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