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燈籠根,中藥名。為馬鞭草科植物白花燈籠ClerodendronfortunatumL.的根或根皮。分布于江西南部和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之功效。用于感冒發(fā)熱,咳嗽,咽痛,衄血,赤痢,瘡疥,瘰疬,跌打腫痛。
中文名稱
鬼燈籠根別名
土骨皮性味歸經(jīng)
味苦,性寒。歸肺、肝、胃、大腸經(jīng)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yīng)用
- 加工炮制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主治 用于感冒發(fā)熱,咳嗽,咽痛,衄血,赤痢,瘡疥,瘰疬,跌打腫痛。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0-15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相關(guān)論述 《本草求原》:“消熱止痛。治大瘡,洗螆疥腳爛。紅者破瘀涼血,白者活血生血。”臨床應(yīng)用
相關(guān)配伍1、治血瘙身癢:鬼燈籠根15g,豬肉皮120g。水煎服。(《陸川本草》)
2、治癰瘡癤腫:鬼燈籠根15-30g。水煎服。(《廣西本草選編》)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秋季采挖,洗凈,切片,曬干。我愛中藥網(wǎng),分享本頁(yè)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587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