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汗草,中藥名。為豆科植物草木犀MelilotussuaveolensLedeb.和小花草木犀Melilotusindicus(L.)All.的全草。具有清暑化濕,健胃和中的功效。主治暑濕胸悶,頭脹頭痛,痢疾,瘧疾,淋癥,帶下,口瘡,口臭,瘡瘍,濕瘡,疥癬,淋巴結(jié)核。
中文名稱
辟汗草別名
野苜蓿、品川萩、鐵掃把、散血草、省頭草、野長(zhǎng)生果、雞頭花草、雞虱子草、黃香草木犀、臭苜蓿、敗毒草、香馬料、蛇退草性味歸經(jīng)
味辛、甘、微苦,性涼毒性
小毒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yīng)用
- 加工炮制
- 保存方法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清暑化濕,健胃和中。主治 暑濕胸悶,頭脹頭痛,痢疾,瘧疾,淋癥,帶下,口瘡,口臭,瘡瘍,濕瘡,疥癬,淋巴結(jié)核。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g;或浸酒。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或燒煙熏。
注意事項(xiàng)內(nèi)服不可過量。
化學(xué)成分草木犀莖葉及花含揮發(fā)油,油中主要成分為香豆精。小花草木犀全草含香豆精,β-谷甾醇,多種糖類如葡萄糖,果糖,山梨糖,棉子糖,纖維二糖等。
藥理作用1、草木犀有抗瘧作用,能使瘧原蟲形態(tài)破壞、死亡,使感染雞瘧的紅細(xì)胞數(shù)減少或消失。
2、小花草木犀含高量蛋白質(zhì),為良好牧草飼料,但曾報(bào)告馬、羊等牲畜食本品過多可引致麻痹,可能與含香豆精類化合物有關(guān)。
相關(guān)論述1、《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清熱解毒,殺蟲,利小便。治皮膚瘡,風(fēng)丹,赤白痢,淋病。”
2、《上海常用中草藥》:“和中,健胃,化濕。治暑濕胸悶,口膩口臭,頭脹頭痛。”
3、《貴州草藥》:“清熱解毒,斂陰止汗。治白口瘡,虛汗,皮膚瘙癢。”
4、《陜西中草藥》:“止痢截瘧,健胃化濕。治痢疾,瘧疾,口臭,頭痛。”
5、《安徽中草藥》:“治頸淋巴結(jié)結(jié)核,濕瘡疥癬。”
6、《河北中草藥》:“健脾胃,整腸道。適用于消化不良,痢疾后重,脘腹不適,濕熱帶下之癥。”
7、《福建藥物志》:“治癤、瘡毒。”
8、《浙江藥用植物志》:“芳香化濁,清暑濕。”
臨床應(yīng)用
相關(guān)配伍1、治暑熱胸悶頭脹:省頭草、淡竹葉、絲瓜絡(luò)各9g,鮮荷葉半張。水煎服。(《安徽中草藥》)
2、治暑熱暑濕:省頭草、藿香、通草各9-15g。水煎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3、治赤白荊疾:草木犀、仙鶴草各15g,青木香9g。水煎服。(《青島中草藥手冊(cè)》)
4、治瘧疾:省頭草30g,煎湯。在瘧發(fā)前1h服用。(《吉林中草藥》)
5、治尿路感染:省頭草、車前草、海金砂藤各15g。煎服。(《安徽中草藥》)
6、治白口瘡:辟汗草(印度草木屝)搗絨取汁,搽患處。(《貴州草藥》)
7、治濕瘡疥癬:省頭草、黃柏、蒼術(shù)、白芷、雄黃、艾葉各9g,蜈蚣5條。共研細(xì)末,以草紙卷成條,點(diǎn)燃熏患處。(《安徽中草藥》)
8、治皮膚瘙癢:辟汗草(印度草木犀)60g。煨水洗患處。(《貴州草藥》)
9、治頸淋巴結(jié)結(jié)核:省頭草60g,白酒500g,浸泡7d。每服藥酒15-30g,每日2-3次。(《安徽中草藥》)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6-8月開花期割取地上部分,鮮用或曬干,切段備用。
炮制方法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搶水洗凈,潤(rùn)透,切段,干燥。
保存方法
貯干燥容器內(nèi),置通風(fēng)干燥處。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全株或切成小段。莖直立,多分枝,外表有縱棱,綠色或黃綠色。三出復(fù)葉,互生,有柄,小葉片多皺縮,展平后長(zhǎng)橢圓形或倒披針形,長(zhǎng)1-3cm,寬0.5-1cm,先端鈍圓或近平截,有纖柔小齒;基部楔形,邊緣有細(xì)齒;托葉線形,長(zhǎng)約5mm。總狀花序纖細(xì),腋生或頂生,花多數(shù),小形,長(zhǎng)3-4mm;花萼鐘形,花冠蝶形,黃色,二體雄蕊,質(zhì)輕脆或稍韌,氣芳香。
以色綠、芳香氣濃者為佳。
我愛中藥網(wǎng),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588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