蟶肉,中藥名。為竹蟶科動物縊蟶Sinonovacula constricta(Lamarck)的肉。具有補陰,清熱,除煩的功效。主治產后虛損,煩熱口渴,濕熱水腫,痢疾。
中文名稱
蟶肉別名
蟶腸性味歸經
味甘咸,性寒;歸心、肝、腎經藥材分類
動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功效作用
功能 補陰,清熱,除煩。主治 產后虛損,煩熱口渴,濕熱水腫,痢疾。用法用量 內服:煮食。注意事項1、孟詵:“天行病后不可食。”
2、《醫林纂要》:“生食,大寒,令人瀉。”
化學成分每100g含水分88g,蛋白質7.2g,脂肪1.1g,碳水化物2.4g,灰分1.3g;鈣133mg,磷114mg,鐵22.7mg;又每公斤蟶干含碘1900μg。
相關論述1、《嘉佑本草》:補虛,主冷痢。煮食之,主婦人產后虛損,胸中邪熱煩悶氣。
2、《本草從新》:補陰,主熱痢。
3、《醫林纂要》:解渴醒酒,除煩去熱。干食,補心滋陰。
4、《泉州本草》:清熱解毒,利小便,消水腫,退胸中邪熱。主治濕熱水腫,中暑血痢。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濕熱水腫:蟶干二兩,燉蒜頭梗服。(《泉州本草》)
2、治中暑血痢:蟶和刺瓜煮食。(《泉州本草》)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全年可以捕捉;捕得后,剝去外殼,洗凈,鮮用或曬制為蟶干。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400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