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分蓼,中藥名。為蓼科植物叉分蓼PolygonumdivaricatumL.和叉枝蓼PolygonumtortuosumD.Don的根。具有清熱止瀉的功效。主治胃炎,大、小腸積熱,熱瀉腹痛,肺熱音啞,產后腎腰痛及腹痛。
中文名稱
叉分蓼性味歸經
味苦、酸、澀,性涼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止瀉。主治 胃炎,大、小腸積熱,熱瀉腹痛,肺熱音啞,產后腎腰痛及腹痛。用法用量內服:研末,2g;或入丸、散。
化學成分叉分蓼根含蒽醌,氨基酸,有機酸,鞣質。
藥理作用抑菌作用:實驗證明,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傷寒桿菌、甲型副傷寒桿菌、乙型副傷寒桿菌、大腸桿菌、宋內痢疾桿菌、弗氏痢疾桿菌均有中等敏感性,對卡他球菌的敏感性較低。
相關論述1、《度母本草》:“治內腔痼疾。”
2、《宇妥本草》:“治腸熱及產后‘龍’病。”
3、《如意寶樹》:“止瀉,治腸病;其根治‘熱瀉’病。”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治腸熱癥:止瀉木七錢五分,船形烏頭一兩二錢,香附子一兩,馬兜鈴一兩,矮紫董一兩,波棱瓜子五錢,熊膽二分,尼阿洛一兩。以上八味共研為末,日服二次,每服五分。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9-10月采挖根部。洗凈,切片,曬干。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根呈不規則的塊狀或條狀,木質或草質,長8-15cm,直徑5-8cm,橫切片或縱切塊,寬4-8cm,厚5-8mm,表皮棕褐色或黑褐色,切面類白色、棕黃色至棕紅色,顆粒狀。莖切段長短不一,有細縱紋,黃褐色至褐色,有節,節稍膨大,有膜質鞘宿存,質韌不易折斷,斷面不平整,中央有一小孔(有髓或無)。葉片皺縮,展平后卵圓形或線狀披針形,無柄或近于無柄。花序皺縮,花大多脫落;花小,淡黃色,氣微,味濕,微苦、酸。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424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