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石榴,中藥名。為茜草科植物山石榴Randiaspinosa(Thunb.)Poir.的果實(shí)及根、葉。具有祛瘀消腫,解毒,止血的功效。主治跌打瘀腫,外傷出血,皮膚疥瘡,腫毒。
中文名稱
山石榴別名
豬肚簕、假石榴、山黃皮、刺子、屎缸拔、刺榴、豬頭果性味歸經(jīng)
味苦、澀,性涼毒性
有毒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yīng)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祛瘀消腫,解毒,止血。
主治 跌打瘀腫,外傷出血,皮膚疥瘡,腫毒。用法用量外用:鮮根、葉適量,搗敷;果研粉撒;或煎水外洗。
注意事項(xiàng)本品只作外用,不可內(nèi)服。
化學(xué)成分主要成分有三萜類化合物和山石榴皂苷等,具有抗痙攣、抗痢疾、抗生育、增強(qiáng)免疫等作用。
相關(guān)論述《廣西本草選編》;“散瘀消腫。主治跌打瘀腫,外傷出血,皮膚瘡疥。”
臨床應(yīng)用
相關(guān)配伍1、治跌打瘀腫:(山石榴)鮮根搗爛,酒炒外敷。
2、治外傷岀血:(山石榴)鮮葉搗爛外敷;或用果研粉撒患處。
3、治皮膚瘡疥:(山石榴)鮮果搗爛,放熱水中攪拌,泛出白色泡沫,外洗。(1-3方出自《廣西本草選編》)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果實(shí),成熟時(shí)采收,曬干;夏、秋季采葉,鮮用或曬干;根,全年均可采,洗凈,切段,鮮用或曬干。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果實(shí)近球形,直徑2.5-3.5cm,頂端有殘存宿萼。表面暗黃色,果皮厚約3mm。種子多數(shù),長(zhǎng)圓形,稍壓扁,兩端圓鈍,長(zhǎng)5-6mm,直徑約3mm,表面紅棕色,光滑;胚乳角質(zhì)。葉多皺縮,完整者展平后呈寬倒卵形至匙形,長(zhǎng)2.5-8cm,寬1.5-3.5cm,鈍頭,下面中脈和葉緣有毛;葉柄長(zhǎng)3-8mm。氣微,味淡。
我愛中藥網(wǎng),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495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