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中藥名。為殼斗科植物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的種仁、葉、花或花序、外果皮、內(nèi)果皮。栗子:益氣健脾,補(bǔ)腎強(qiáng)筋,活血消腫,止血。主治脾虛泄瀉,反胃嘔吐,腳膝酸軟,筋骨折傷腫痛,瘰疬,吐血,衄血,便血。 栗葉:清肺止咳,解毒消腫。主治百日咳,肺結(jié)核,咽喉腫痛,腫毒,漆瘡。 栗花:清熱燥濕,止血,散結(jié)。主治泄瀉,痢疾,帶下,便血,瘰疬,癭瘤。栗殼:降逆生津,化痰止咳,清熱散結(jié),止血。主治反胃,嘔噦,消渴,咳嗽痰多,百日咳,腮腺炎,瘰疬,衄血,便血。 栗荴:散結(jié)下氣,養(yǎng)顏。主治骨鯁,瘰疬,反胃,面有皺紋。
中文名稱
栗別名
板栗、栗實(shí)、?子、?子、栗果、大栗性味歸經(jīng)
栗子:味甘、微咸,性平;歸脾、腎經(jīng)、栗葉:味微甘,性平;歸肺經(jīng)、栗花:味微苦、澀,性平;歸肺、大腸經(jīng)、栗殼:味甘、澀,性平;歸肺、肝、胃經(jīng)、栗荴:味甘、澀,性平;歸肝、腎經(jīng)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yīng)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栗子:益氣健脾,補(bǔ)腎強(qiáng)筋,活血消腫,止血。
栗葉:清肺止咳,解毒消腫。
栗花:清熱燥濕,止血,散結(jié)。
栗殼:降逆生津,化痰止咳,清熱散結(jié),止血。
栗荴:散結(jié)下氣,養(yǎng)顏。
主治栗子:脾虛泄瀉,反胃嘔吐,腳膝酸軟,筋骨折傷腫痛,瘰疬,吐血,衄血,便血。
栗葉:百日咳,肺結(jié)核,咽喉腫痛,腫毒,漆瘡。
栗花:泄瀉,痢疾,帶下,便血,瘰疬,癭瘤。
栗殼:反胃,嘔噦,消渴,咳嗽痰多,百日咳,腮腺炎,瘰疬,衄血,便血。
栗荴:骨鯁,瘰疬,反胃,面有皺紋。
用法用量栗子:內(nèi)服:適量,生食或煮食;或炒存性研末服,30-60g。外用:適量,搗敷。
栗葉: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煎湯洗;或燒存性研末敷。
栗花:內(nèi)服:煎湯,9-15g;或研末。
栗殼:內(nèi)服:煎湯,30-60g;煅炭研末,每次3-6g。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
栗荴:內(nèi)服:煎湯,3-5g。外用:適量,研末吹咽喉;或外敷。
注意事項(xiàng)栗子:食積停滯、脘腹脹滿痞悶者禁服。《本草省常》:“同牛肉食,傷人。”?
藥理作用栗子:控制血糖,維持血糖值穩(wěn)定。
栗殼:抗菌、抗炎、鎮(zhèn)咳、祛痰、平喘作用。
相關(guān)論述栗子:《本草衍義》:“栗,欲干莫如曝,欲生收莫如潤沙中藏,至春末、夏初尚如初收摘。湖北路有一種栗,頂圓末尖,謂之旋栗。《圖經(jīng)》引《詩》言莘栗者,謂其象形也。”?
栗葉:《福建藥物志》:“祛風(fēng)化痰,散熱消腫,鎮(zhèn)吐破積。治咳嗽,百日咳。”?
栗花:《云南中草藥》:“健脾燥濕,收斂止血。治赤白帶,大腸下血,菌痢,阿米巴痢疾。”?
栗殼:《廣西中草藥》:“清火,化痰,散結(jié)。治咳嗽,痰火瘰疬。”?
栗荴:《食療本草》:“研,和蜜涂面,展皺。”?
臨床應(yīng)用
相關(guān)配伍栗子:
1、治幼兒腹瀉:栗子磨粉,煮如糊,加白糖適量喂服。(《食物中藥與便方》)
2、治小兒腳弱無力,三四歲尚不能行步:日以生栗與食。(姚可成《食物本草》)
3、治老年腎虧,小便頻數(shù),腰腳無力:每日早晚各食生栗子1-2枚,嚼食后咽。(《食物中藥與便方》)
栗葉:
1、防治百日咳:栗葉9-15g。水煎服。(《廣西中草藥》)
2、治漆瘡:鮮栗葉適量。煎水外洗。(《廣西中草藥》)
栗花:
1、治急性菌痢:板栗花12g,雞冠花6g,檳榔6g。水煎,每日1劑。(《新醫(yī)藥學(xué)雜志》1978,(6):45)
2、治小兒嘔吐:栗花。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栗殼:
1、治便血,反胃,嘔吐:板栗殼煅炭存性,研末。每服3g,開水送服。(《安徽中草藥》)
2、治痰火瘰疬:栗殼和豬精肉煎湯服。(《嶺南采藥錄》)
栗荴:
1、治骨鯁在咽:栗子內(nèi)薄皮,燒存性,研末。吹入咽中。(《綱目》)
2、治栗子頸:栗蓬內(nèi)膈斷薄衣,搗敷之。(姚可成《食物本草》)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栗子:總苞由青色轉(zhuǎn)黃色,微裂時采收,放冷涼處散熱,搭棚遮蔭,棚四周夾墻,地面鋪河砂,堆栗高30cm,覆蓋濕砂,經(jīng)常灑水保濕。10月下旬至11月入窖貯藏;或剝出種子,曬干。
栗葉:夏、秋季采集,多鮮用。
栗花:春季采集,鮮用或陰干。
栗殼、栗荴:總苞由青色轉(zhuǎn)黃色,微裂時采收種仁。剝?nèi)±跞蕰r收集,陰干。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栗子:種仁呈半球形或扁圓形,先端短尖,直徑2-3cm。外表面黃白色,光滑,有時具淺縱溝紋。質(zhì)實(shí)稍重,碎斷后內(nèi)部富粉質(zhì)。氣微,味微甜。
栗葉:葉片薄革質(zhì),長圓狀披針形或長圓形,長8-15cm,寬5.5-7cm,先端尖尾狀,基部楔形或兩側(cè)不相等,邊緣具疏鋸齒,齒端為內(nèi)彎的刺毛狀,上面深綠色,有光澤,羽狀側(cè)脈10-17對,中脈有毛,下面淡綠色,有白色絨毛;葉柄短,有長毛和短絨毛。氣微,味微澀。
栗花:雄花序穗狀,平直,長9-20cm;花被片6,圓形或倒卵圓形,淡黃褐色;雄蕊8-10,花絲長約為花被的3倍。雌花無梗,生于雄花序下部,每2-3(-5)朵聚生于有刺的總苞內(nèi);花被6裂;子房下位,花柱5-9。氣微,味微澀。
栗殼:外果皮破碎成大小不等的不規(guī)則塊片,厚約1mm。外表面褐色,平滑無毛,內(nèi)表面淡褐色,平坦。質(zhì)堅(jiān)韌,易折斷,斷面凹凸不平。氣微,味微苦、澀。
栗荴:內(nèi)果皮破碎成大小不等的塊片,厚約1-1.5mm。外表面棕色,粗糙,內(nèi)表面常與膜質(zhì)的種皮粘連,淡棕色,平滑。質(zhì)脆,易碎。氣微,味微澀。
我愛中藥網(wǎng),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505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