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草,中藥名。為菊科植物長圓葉艾納香BlumeaoblongifoliaKitam.的全草。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功效。主治急性支氣管炎,腸炎,痢疾,急性腎炎,尿路感染,多發性癤腫。
中文名稱
大黃草別名
大紅草、白葉性味歸經
味苦,微辛,性涼;歸腎、膀胱、大腸經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解毒,利水消腫。主治 急性支氣管炎,腸炎,痢疾,急性腎炎,尿路感染,多發性癤腫。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化學成分全草含生物堿、黃酮、酚性物質、甾醇。
相關論述《新華本草綱要》:“全草:味苦、微辛、性涼。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的功能。用于急性氣管炎,痢疾,腸炎,急性腎炎,尿路感染、癤腫,外傷腫痛?!?/p>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氣管炎:大黃草、香青、地膽草各15-30g。水煎服。
2、治痢疾,腸炎:大黃草、鳳尾草、爵床、苦參各15-30g。水煎服。(1-2方出自《浙江藥用植物志》)
3、治急性腎炎:大黃草30g,或配白茅根30g;血壓偏高加益母草24g(或茺蔚子12g);身體虛弱加桂圓肉適量。水煎服,每日1劑,10d為1療程。服藥期間禁食鮮魚、蝦類、肥豬肉及刺激性食物,但可吃少量咸菜、霉豆腐、咸鴨蛋等。治愈后禁食蝦皮1年。
4、治瘡癤:大黃草鮮葉加食鹽少許搗爛外敷;多發性癤腫,或伴發熱者,用本品30-60g,水煎服。(3-4方出自《浙南本草新編》)
附注同屬植物臺灣艾納香Blumea formasana Kitam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東、廣西等地。與本品功效相同。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鮮用或切段曬干。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莖具條,下部被疏毛或脫毛,上部被較密且長的毛。葉多皺縮,完整葉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基部楔狀漸狹,頂端短尖或鈍,邊緣狹及卷并有不規則的硬重據齒,兩面被柔毛,中脈凸起,網脈在下面明顯。總苞球狀鐘形;總苞片綠色,線形或線狀披針形,先端尾尖,邊緣干膜質,背面被柔毛;花托被白色粗毛?;S棕色,多數脫落。味苦,微辣。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546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