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芋,中藥名。為天南星科植物野芋Colocasia antiquorum Schott[Arumcolocasia L.]的根莖。具有清熱解毒,散瘀消腫的功效。主治癰瘡腫毒,乳癰,頸淋巴結(jié)炎,痔瘡,疥癬,跌打損傷,蟲蛇咬傷。
中文名稱
野芋別名
老芋、野芋艿、野芋頭、紅芋荷、野芋荷性味歸經(jīng)
味辛,性寒毒性
有毒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yīng)用
- 加工炮制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解毒,散瘀消腫。主治 癰瘡腫毒,乳癰,頸淋巴結(jié)炎,痔瘡,疥癬,跌打損傷,蟲蛇咬傷。用法用量 外用:搗敷或磨汁涂。注意事項(xiàng) 江西《草藥手冊》:“供外用,切勿內(nèi)服。”化學(xué)成分 塊莖中含4個(gè)植物凝聚素,還含多糖,包括:中性糖,如半乳糖,甘露糖,鼠李糖,阿拉伯糖,等,還有約40%的陰離子糖,如半乳糖醛酸,甘露糖醛酸等。從塊莖中還分得-20-二十四碳烯-1,18-二醇,25-甲基三十烷酮,10-二十八碳烯-1,12-二醇,三十五碳-1,7-二烯-12醇,二十九烷,β-谷甾醇,豆甾醇,矢車菊素-3-葡萄糖甙。藥理作用 塊根可食;但因含草酸鈣,故刺激性強(qiáng),煮熟即無。據(jù)云以此作食品者,腎炎發(fā)病率高;莖能使甲狀腺腫大。某些亞種的野芋含皂素毒甙,有人報(bào)告從其中提出的酸性皂素毒甙0.1毫克注射于大鼠,可立即致死。死后解剖除有溶血現(xiàn)象外,腎上腺有明顯的郁血。各人對(duì)此毒甙的敏感性有所不同,一般如食入量不大,不致中毒。相關(guān)論述1、《本草拾遺》:“醋磨,敷蟲瘡疥癬。”
2、《綱目拾遺》:“葛祖遺方:合麻藥,治跌打損傷,痔瘺麻風(fēng),敷腫毒,止痛,治瘡癬,搗敷腫傷。”
3、江西《草藥手冊》:“解毒,止痛,消腫。治內(nèi)外痔瘡,小兒脫肛。”
臨床應(yīng)用
相關(guān)配伍1、治乳癰:野芋頭和香糟搗敷。(《綱目拾遺》)
2、治風(fēng)熱痰毒(急性頸淋巴腺炎):野芋根-個(gè),對(duì)稱切開,用一塊(切面向內(nèi)),貼于患處,布條扎緊,初起者,可以消散。如局部發(fā)生紅疹、灼熱、發(fā)癢等反應(yīng),以龍膽紫藥水涂搽,便可消散。(《江西民間草藥驗(yàn)方》)
3、治毒蛇咬仿:鮮野芋根搗爛如泥,或同井水磨糊狀藥汁,敷或涂搽于傷口周圍及腫處。(江西《草藥手冊》)
4、治黃蜂、蜈蚣咬傷:野芋根適量,磨水外搽;或以鮮野芋根適量搗爛涂搽。(《江西草藥》)
5、治土鱉咬傷:野芋鮮根和芝麻子共研碎敷患處。(江西《草藥手冊》)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挖,曬干。我愛中藥網(wǎng),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617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