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中藥名。為禾本科植物小麥TriticumaestivumL.的種子或其而粉。具有養(yǎng)心,益腎,除熱,止渴的功效。主治臟躁,煩熱,消渴,泄利,癰腫,外傷出血,燙傷。
中文名稱
小麥別名
來性味歸經(jīng)
味甘,性涼;歸心、脾、腎經(jīng)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保存方法
功效作用
功能養(yǎng)心,益腎,除熱,止渴。
主治 臟躁,煩熱,消渴,泄利,癰腫,外傷出血,燙傷。用法用量內(nèi)服:小麥煎湯,50-100g;或煮粥。小麥面炒黃,溫水調(diào)服。外用:適量,小麥炒黑,研末調(diào)敷。小麥面干撒或炒黃調(diào)敷。
注意事項1、《綱目》:“小麥面畏漢椒、蘿菔。”
2、《隨息居飲食譜》:“南方地卑,麥性粘滯,能助濕熱,時感及瘧、痢疾、疳、疸、腫脹、腳氣、痞滿、痧脹、肝胃痛諸病,并忌之。”
化學成分種子含淀粉53%-70%,蛋白質約11%,糖類2%-7%,糊精2%-10%,脂肪約1.6%,粗纖維約2%。脂肪油主要為油酸,亞油酸,棕櫚酸,硬脂酸的甘油酯。尚含少量谷甾醇,卵磷脂,尿囊素,精氨酸,淀粉酶,麥芽糖酶,蛋白酶及微量維生素B等。麥胚含植物凝集素。
藥理作用鎮(zhèn)痛及抗病毒作用:從小麥中提取的脂多糖(LPSw)靜脈注射或灌胃,均可抑制醋酸引起的小鼠扭體反應,有顯著的鎮(zhèn)痛作用,LPSw可激活巨噬細胞而發(fā)揮抗病毒作用,臨床上對各種皰疹患者有效。
相關論述1、《別錄》:“主除熱,止燥渴咽干,利小便,養(yǎng)肝氣,止漏血,唾血。面消谷止痢。”
2、《藥性論》:“能殺腸中蛔蟲,熬末服。”
3、《本草拾遺》:“小麥面,補虛,實人膚體,厚腸胃,強氣力。”
4、《綱目》:“陳者煎湯飲,止虛汗;燒存性,油調(diào)涂諸瘡,湯火灼傷。”“小麥面敷癰腫損傷,散血止痛。生食利大腸,水調(diào)服止鼻衄。吐血。”
5、《醫(yī)林纂要·藥性》:“除煩,止血,利小便,潤肺燥。”
6、《本草再新》:“養(yǎng)心,益腎,和血,健脾。”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藥膳食療:
糯米小麥粥:
功效:適用于小兒脾胃虛弱、自汗神疲、婦女心神不定、神經(jīng)衰弱等癥。
原材料:糯米50g,小麥60g、白糖適量。
做法:將糯米、小麥共加水煮粥,進食前調(diào)入白糖。
用法:每日早、晚服食。
相關配伍1、治婦人臟躁,喜悲傷欲哭,數(shù)欠伸:甘草三兩,小麥一升,大棗十枚。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溫分三服。亦補脾氣。(《金匱要略》甘麥大棗湯)
2、治消渴口干:小麥用炊作飯及煮粥食之。(《食醫(yī)心鏡》)
3、治泄痢腸胃不固:白面一斤。炒令焦黃,每日空心溫水調(diào)(服)一匙頭。(《飲膳正要》)
4、治內(nèi)損吐血:飛羅面不計多少。微炒過,濃磨細墨一茶腳,調(diào)下二錢。(《產(chǎn)乳備要》)
5、治大衄出血:飛羅面入鹽少許。冷水調(diào)服三錢。(《隨息居飲食譜》)
6、治老人五淋,身熱腹?jié)M:小麥一升,通草二兩。水三升,煮取一升飲之。(《養(yǎng)老奉親書》)
7、治婦人乳癰不消:白面半斤,炒令黃色,醋煮為糊,涂于乳上。(《圣惠方》)
8、治火燎成瘡:炒面,入梔子仁末,和油調(diào)(涂)之。(《千金方》)
9、治湯火傷未成瘡者:小麥炒黑為度,研為末,膩粉減半,油調(diào)涂之。(《經(jīng)驗方》)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成熟時采收,脫粒曬干,或機成面粉。
炮制方法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淘凈,干燥。
保存方法
貯干燥容器內(nèi),置陰涼干燥處,防鼠、防蛀。
我愛中藥網(wǎng),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624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