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芝麻,中藥名。為梧桐科植物山芝麻HelicteresangustifoliaL.的根或全株。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主治感冒發熱,肺熱咳嗽,咽喉腫痛,麻疹,痄腮,腸炎,痢疾,癰腫,瘰疬,痔瘡,毒蛇咬傷。
中文名稱
山芝麻別名
崗油麻、崗脂麻、田油麻、仙桃草、野芝麻、狗屎樹、假芝麻、山麻、假油麻、芝麻頭、牛釜尾、山野麻、白頭公、油麻甲、野麻甲、假麻甲、苦麻、由脂麻、坡油麻、坡片公性味歸經
味辛、微苦,性涼;歸心、肺、大腸經毒性
小毒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保存方法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清熱解毒。
主治感冒發熱,肺熱咳嗽,咽喉腫痛,麻疹,痄腮,腸炎,痢疾,癰腫,瘰疬,痔瘡,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鮮品30-6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不良反應28例患者服用山芝麻鮮品250-500g或干品50-150g,1-3d出現頭昏和頭痛(28例)腹脹和腹痛(20例)、腹瀉(5例)、浮腫(22例)、少尿或無尿(26例)、胸悶氣急(12例)、發熱(12例),極少數患者出現咯血、血尿,有4例患者最后昏迷。
注意事項孕婦及虛寒證慎服,內服過量有瀉下、惡心等副反應。
化學成分根含β-谷甾醇,白樺脂酸,齊墩果酸,山芝麻酸甲酯,山芝麻寧酸甲酯,山芝麻寧酸及山芝麻酸內酯,根皮含倍半萜醌類化合物曼宋酮E、F、H、M。
藥理作用本品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殺滅作用,對綠膿桿菌有抑制作用,其中山芝麻甲酯、山芝麻寧酸甲酯、山芝麻寧酸具有降低轉氨酶的作用。
相關論述1、《生草藥性備要》:“治瘡去毒,止血埋口。又能開大腸,食多大便必快。”
2、《嶺南采藥錄》:“拔毒生肌,清熱解毒。”
3、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解毒,消腫止癢。”
4、《福建藥物志》:“治頸淋巴結核,肺結核,關節炎,感冒,胃腸炎,扁桃體炎,氣管炎,睪丸炎,腎炎,痢疾,乳腺炎,白帶,骨髓炎,牙痛,牙根膿腫,痔瘡,癰疽腫毒,毒蛇咬傷。”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感冒發熱:山芝麻9g,青蒿、紅花地桃花各6g,兩面針根1.5g。水煎,分2次服。
2、治感冒咳嗽:山芝麻15g,兩面針、古羊藤、枇杷葉各9g。水煎,分2次服,每日1劑。(1-2方出自《全國中草藥匯編》)
3、治肺結核:山芝麻鮮根30g,冰糖15g。水煎服。或加百部、積雪草各30g。水煎,分3次服。(《福建藥物志》)
4、治痄腮:山芝麻葉60-90g。搗敷患處。(《嶺南草藥志》)
5、治腸炎腹瀉:山芝麻干根15-30g。水煎服。(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6、治痢疾:鮮山芝麻30g。酌加水煎。每日服2次。
7、治癰疽腫毒:鮮山芝麻葉,搗敷。(6-7方出自《福建民間草藥》)
8、治乳癰:山芝麻鮮根30g。酒水煎服。另用鮮葉搗爛外敷。
9、治蛇頭疔:山芝麻鮮葉和紅糖搗爛敷患處。(8-9方出自《福建中草藥》)
10、治淋巴結核:山芝麻根60g。酌加酒水各半,燉服。
附注山芝麻與牛蒡子均能發散風熱,宣肺透疹,常用于風熱感冒,麻疹不透之癥。二者不同之處,山芝麻長于解毒消腫,善治痢疾,癰腫,瘰疬。牛蒡子長于宣肺止咳,清熱解毒,兼治風痰咳嗽。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全株全年可采,洗凈,切段,曬干。
炮制方法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凈,潤透,切厚片,干燥。
保存方法
貯干燥容器內,置通風干燥處。防蛀。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根呈圓柱形,略扭曲,頭部常帶有結節狀的莖枝殘基;長15-25cm(商品多已切成長約2cm的段塊),直徑0.5-1.5cm。表面灰黃色至灰褐色,間有堅韌的側根或側根痕,栓皮粗糙,有縱斜裂紋,老根栓皮易片狀剝落。質堅硬,斷面皮部較厚,暗棕色或灰黃色,強纖維性,易與木部剝離并撕裂;木部黃白色,具微密放射狀紋理。氣微香,味苦、微澀。
飲片性狀:為厚片,余參見“藥材性狀”項。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639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