茜草根,中藥名。為茜草科植物茜草Rubia cordifolia L.的干燥根及根莖。具有涼血化瘀止血,通經的功效。主治出血證,血瘀經閉,跌打損傷,風濕痹痛。
中文名稱
茜草根別名
茜根、地血、血見愁、過山龍、地蘇木、活血丹、紅龍須根、沙茜秧根、五爪龍、滿江紅、九龍根、紅棵子根、紅茜根、入骨丹、紅內消性味歸經
味苦,性寒;歸肝經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保存方法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涼血化瘀止血,通經。
主治1、出血證:本品味苦性寒,善走血分,既能涼血止血,又能活血行血,故可用于血熱妄行或血瘀脈絡之出血證,對于血熱夾瘀的各種出血證,尤為適宜。
2、血瘀經閉,跌打損傷,風濕痹痛:本品能通經絡,行瘀滯,故可用治經閉、跌打報傷、風濕痹痛等血瘀經絡閉阻之證,尤為婦科調經要藥。
用法用量內服:煎服,10-15g,大劑量可用30g。亦入丸、散。止血炒炭用,活血通經生用或酒炒用。
注意事項 脾胃虛寒及無瘀滯者慎服。化學成分主要含水溶性成分環六肽系列物,脂溶性成分蒽醌、還原萘醌及其糖苷等,尚富含鈣離子等。
藥理作用有明顯的促進血液凝固作用,表現為復鈣時間、凝血麟原時間及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時間縮短;茜草的粗提取物具有升高白細胞作用,其煎劑有明顯的鎮咳和祛痰作用,水提取液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雙球菌、流感桿菌和部分皮膚真菌有一定抑制作用。另對碳酸鈣結石的形成也有抑制作用。
相關論述1、《神農本草經》:“主寒濕風痹,黃疸,補中。”
2、《本草綱目》:“茜根,氣溫行滯,味酸入肝而咸走血,手足厥陰血分之藥也,專于行血活血。俗方用治女子經水不通,以一兩煎酒服之,一日即通,甚效。”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咯血、尿血:茜草9g,白茅根30g。水煎服。(《河南中草藥手冊》)
2、治跌打損傷:茜草根30-60g,水酒各半燉服;或茜草根和地鱉蟲各15g,酒水各半燉服。(《福建藥物志》)
3、治風濕痛,關節炎:鮮茜草根120g,白酒500g。將茜草根洗凈搗爛,浸入酒內1星期,取酒燉溫,空腹飲。第一次要飲到八成醉,然后睡覺,覆被取汗,每日1次。服藥后7d不能下水。(《江蘇驗方草藥選編》)
4、治黃疸:茜草根水煎代茶飲。(《本草匯言》引《方脈正宗》)
5、治腎炎:茜草根30g,牛膝、木瓜各15g。水煎備用。另取童子雞1只,去腸雜,蒸出雞湯后,取湯一半同上藥調服,剩下雞肉和湯同米燉吃。(《福建藥物志》)
6、治牙痛:鮮茜草30-60g。水煎服。(《河南中草藥手冊》)
7、治乳癰:茜草、枸橘葉各9g。水煎,酌加黃酒服。外用鮮茜草莖葉搗爛敷患處。(《河南中草藥手冊》)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春、秋二季采挖,除去莖苗、泥土及細須根,洗凈,曬干,生用或炒用。
保存方法
貯干燥容器內,置通風干燥處。酒制茜草密閉,茜草炭及時散熱,防止復燃。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本品根莖呈結節狀,叢生粗細不等的根。根呈圓柱形,略彎曲,長10-25cm,直徑0.2-1cm;表面紅棕色或暗棕色,具細縱皺紋及少數細根痕;皮部脫落處呈黃紅色。質脆,易折斷,斷面平坦,皮部狹,紫紅色,木部寬廣,淺黃紅色,導管孔多數。無臭,味微苦,久嚼刺舌。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644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