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中藥名。為禾本科稻屬植物糯稻Oryza sativa L.var.Glutinosa Matsum.的去殼種仁。具有補中益氣,健脾止瀉,縮尿,斂汗,解毒的功效。主治脾胃虛寒泄瀉,霍亂吐逆,消渴尿多,自汗,痘瘡,痔瘡。
中文名稱
糯米別名
稻米、江米、元米性味歸經(jīng)
味甘,性溫;歸脾、胃、肺經(jīng)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yīng)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補中益氣,健脾止瀉,縮尿,斂汗,解毒。
主治脾胃虛寒泄瀉,霍亂吐逆,消渴尿多,自汗,痘瘡,痔瘡。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0-60g;或入丸、散;或煮粥。外用:研末調(diào)敷。
禁忌濕熱痰火及脾滯者禁服,小兒不宜多食。
1、《食療本草》:“使人多睡,發(fā)風(fēng)動氣,不可多食。”
2、《本草拾遺》:“妊身與雜肉食之,不利子。久食之令人身軟,緩人筋也。”
3、《四聲本草》:“擁諸經(jīng)絡(luò)氣,使四肢不收,發(fā)風(fēng)昏昏。”
4、《食性本草》:“久食發(fā)心悸,及癰疽瘡癤中痛。不可合酒共食,醉難醒。”
5、《日用本草》:“多食發(fā)熱。”
6、《綱目》:“糯性黏滯難化,小兒、病人最宜忌之。”“脾肺虛寒者宜之,若素有痰熱風(fēng)病,及脾病不能轉(zhuǎn)輸,食之最能發(fā)病成積。”
7、《本草省常》:“同雞肉食,生蛔蟲,小兒不宜食。”
相關(guān)論述1、《別錄》:“溫中,令人多熱,大便堅。”
2、孫思邈:“脾病宜食,益氣止泄。”(引自《證類本草》)
3、《食療本草》:“霍亂后吐逆不止,清水研一碗,飲之即止。”
4、《本草拾遺》:“主消渴。”
5、《四聲本草》:“主痔疾,以駱駝脂作煎餅服之,空腹與服。”
6、《食性本草》:“能行榮衛(wèi)中血積。解蕪菁毒。”
7、《日用本草》:“補中益氣,實腸。”
8、《本草元命苞》:“止鼻衄血。”
9、《醫(yī)學(xué)入門》:“養(yǎng)下元,縮小便,治婦人胎動腹痛,下黃水,和氣血藥中服之。炒黑水調(diào),傅癰疽、金瘡、水毒、竹木刺。”
10、《綱目》:“暖脾胃,止虛寒泄痢,收自汗,發(fā)痘瘡。”
臨床應(yīng)用
臨床應(yīng)用藥膳食療:
糯米山藥散:
功效:此方用于脾胃虛寒、久瀉、飲食減少者,有很好的滋補作用。
原材料:糯米500g。山藥50g,砂糖、胡椒粉各適量。
做法:糯米用水浸泡一夜后瀝干,文火炒熟、磨篩,山藥也研成細末:將糯米與山藥拌勻,再根據(jù)個人口味加入適量的砂糖、胡椒粉即成。
用法:每日用小半碗開水沖服。
相關(guān)配伍1、治小兒泄瀉,日久不止及男婦脾泄:糯米半升(姜汁浸一宿炒熟),山藥半斤(炒黃)。為末,加大椒末一錢,和勻,磁罐收貯,每服一二錢,赤砂糖湯調(diào)化下。(《嬰童類萃》)
2、治妊娠胎動不安:糯米三合,阿膠一兩(搗碎,炒令黃燥,搗為末)。先煎糯米作粥,臨熟下膠末,攪勻食之。(《圣惠方》糯米阿膠粥)
3、治龍纏瘡,身上生瘡如粟米大,成塊成路極痛者:取糯米不拘多少,浸脹擂漿,淀粉搽之。(《片玉心書》)
4、治病后津液燥少,大便不通:糯米二合(炒灰存性研細),豬膽一枚,取汁,砂糖少許。上三味,和研如膏,納少許入下部,立通。
5、治鼻衄不止:糯米二合。搗羅為散,冷水調(diào)下三錢匕。(4、5方出自《圣濟總錄》)
6、治虛勞不足:糯米入豬肚內(nèi)蒸干,搗作丸子,日日服之。(《綱目》)
7、治虛寒腰痛:糯米炒熱,袋盛之,熨痛處,內(nèi)用八角茴香研末,酒服下。(《華佗神醫(yī)秘傳》)
8、治三消渴利:糯谷(旋炒作爆蓬),桑根白皮(厚者,切細)等份。上每用秤一兩許,水一大碗,煮取半碗,渴則飲,不拘時。(《三因方》梅花湯)
9、治自汗不止:陳糯米不以多少,麥裁同炒令黃色,研為細末,米飲調(diào)下三錢,或熟豬肉蘸末食之亦可。(《古今醫(yī)統(tǒng)》)
10、治鶴膝風(fēng):糯米煮飯,酒并曲三味共搗,敷痛處。(《萬氏秘傳外科心法》)
11、下乳汁:糯米、萵苣子各半合并淘洗,生甘草半兩。上煎汁一升,研藥令細,去渣,分作三服。(《醫(yī)學(xué)綱目》)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用機器除去稻殼,取其種仁。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1、長籽型:長橢圓形,略扁,長4-5mm,寬1.5-2mm。一端鈍圓,另端歪斜,有胚脫落的痕跡,表面淺白色,不透明,平滑。質(zhì)堅硬,斷面粉性。蒸煮后韌性極強,有光澤。氣微,味甘。
2、圓籽型:籽粒較短圓,長3-4mm,寬1.5-2.5mm。
我愛中藥網(wǎng),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646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