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藤,中藥名。為蕁麻科糯米團屬植物糯米團Gonostegia hirta(Bl.)Miq.[Urtica hirta Bl.;Memorialis hirta(Bl.)Wedd.]的帶根全草。具有清熱解毒,健脾消積,利濕消腫,散瘀止血的功效。主治乳癰,腫毒,痢疾,消化不良,食積腹痛,疳積,帶下,水腫,小便不利,痛經,跌打損傷,咳血,吐血,外傷出血。
中文名稱
糯米藤別名
捆仙繩、糯米菜、糯米草、米漿藤、生扯攏、筲箕藤、鐵箍蔓草、玄麻根、紅米藤、紅飯藤性味歸經
味甘、微苦,性涼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解毒,健脾消積,利濕消腫,散瘀止血。主治乳癰,腫毒,痢疾,消化不良,食積腹痛,疳積,帶下,水腫,小便不利,痛經,跌打損傷,咳血,吐血,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1、內服:煎湯,10-30g,鮮品加倍。
2、外用:搗敷。
相關論述1、《天寶本草》:“治跌打損傷,癢瀝,諸瘡癰疽發背,消面腫。”
2、《民間常用草藥匯編》:“增血液,健脾胃,固中養血。燉肉內服治心臟衰弱。”
3、《貴州草藥》:“清熱解毒,健脾消積,止血。治疔瘡,九子瘍,小兒食積脹滿,外傷出血。”
4、《云南中草藥》:“接骨生肌,消炎止瀉。治痢疾,痛經,骨折。”
5、《陜西中草藥》:“治瘰疬,腹瀉,白帶。”
6、《安徽中草藥》:“清熱利濕,活血消腫。”
7、《貴州民間方藥集》:“治乳少。”
8、《福建藥物志》:“清熱涼血,消腫解毒。主治咳血,吐血,腎炎,白帶,結膜炎,乳腺炎,對口瘡,蜂窩織炎。”
9、《湖北中草藥志》:“用于消化不良,食積胃痛,腎炎水腫,尿路結石,婦女血氣痛,皮炎。”
10、《四川中藥志》1982年版:“補脾益氣。用于脾虛腹瀉,食欲不振,脾虛帶下。”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乳癰,疔癤:蔓苧麻根(鮮)適量,搗爛、醋調外敷,每日換1次;乳癰外加熱敷。(《江西草藥》)
2、治下肢慢性潰瘍:霧水葛、三角泡、桉樹葉各適量。搗爛敷患處。(《廣西中草藥》)
3、治急性黃疸型肝炎:鮮糯米團、糯稻根各60g。煎服。(《安徽中草藥》)
4、治濕熱帶下:鮮蔓苧麻全草30-60g,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5、治白帶:蔓苧麻根(鮮)30-60g,豬瘦肉125g。酒水各半同燉,服湯食肉,每日1劑。(《江西草藥》)
6、治血管神經性水腫:糯米團鮮根,加食鹽搗爛外敷局部,4-6h換藥1次。(《單方驗方調查資料選編》)
7、治毒蛇咬傷:蔓苧麻根、杠板歸各適量,水煎外洗;另用蔓苧麻根(鮮)適量,搗爛外敷。(《江西草藥》)
8、治脾胃虛弱,形體羸瘦,食欲不振:糯米藤根,炕研細末。每用15-30g,蒸瘦豬肉適量服。(《四川中藥志》1982年版)
9、治小兒疳積:糯米藤干根研粉,每用3-9g,布包,用雞肝1個或豬肝60g,加水蒸熟。去渣,喝湯,2歲以上小兒連肝吃。(《陜西中草藥》)
10、治跌打損傷:鮮糯米團3份,鮮半夏1份。搗爛敷傷處,干則更換。(《安徽中草藥》)
11、治咳血:糯米團30-60g,鮮橄欖12粒,豬瘦肉適量。水燉服。(《福建藥物志》)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全年可采,鮮用或曬干。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干燥帶根全草,根粗壯,肉質,圓錐形,有支根;表面淺紅棕色;不易折斷,斷面略粗糙,呈淺棕黃色。莖黃褐色。葉多破碎,暗綠色,粗糙有毛,潤濕展平后,3條基脈明顯,背面網脈明顯。有時可見簇生的花或瘦果,果實卵形,頂端尖,約具10條細縱棱。氣微,味淡。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646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