粳米,中藥名。為禾本科稻屬植物稻(梗稻)Oryza sativa L.去殼的種仁。具有補氣健脾,除煩渴,止瀉痢的功效。主治脾胃氣虛,食少納呆,倦怠乏力,心煩口渴,瀉下痢疾。
中文名稱
粳米別名
白米、粳粟米、稻米、大米、硬米性味歸經
味甘,性平;歸脾、胃、肺經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補氣健脾,除煩渴,止瀉痢。主治脾胃氣虛,食少納呆,倦怠乏力,心煩口渴,瀉下痢疾。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30g;或水研取汁。
注意事項《食療本草》:“新熟者動氣,常食干飯,令人熱中,唇口干;不可和蒼耳之,令人卒心痛;不可與馬肉同食之,發痼疾。”
化學成分含75%以上的淀粉,8%左右蛋白質,0.5%-1%脂肪,另含少量B族維生素B1、B2、B6等。脂肪部分主要為甾體類:膽甾醇,菜油甾醇,豆甾醇,谷甾醇和酸性成分及脂類:一、二、三酰甘油,磷脂,還含有二十四酰基鞘氨醇葡萄糖,自由脂肪酸。尚含乙酸,延胡索酸,琥珀酸,羥基代乙酸,枸櫞酸,蘋果酸,葡萄糖,果糖,麥芽糖等單糖和雙糖。
相關論述1、《別錄》:“主益氣,止煩,止泄。”
2、《千金方》:“主心煩,斷下痢,平胃氣,長肌肉。”
3、《食療本草》:“溫中益氣,補下元。”
4、《日華子》:“補中,壯筋骨,補腸胃。”
5、《本草衍義》:“平和五臟,補益胃氣。”
6、《滇南本草》:“治一切諸虛百損,強筋壯骨,生津,明目,長智。”
7、《醫學入門》:“止煩渴泄痢,強心志,益腎精,益肺氣。”
8、《綱目》:“好顏色,解熱,赤者益脾而白者益胃。”
9、《藥性切用》:“補脾益肺,長氣養血,添精助神。”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藥膳食療:
五仁粳米粥:
功效:健胃破淤、潤腸通便。適用于氣血虛虧引起的習慣性便秘。若婦女產后血虛便秘可去桃仁。
原材料:芝麻仁、松子仁、胡桃仁、桃仁(去皮尖,炒)、甜杏仁各15g,粳米200g。
做法:將上述五仁混合碾碎,加入粳梗米共煮稀粥,可以加糖適量。
用法:每日早、晚服用1次。
相關配伍1、治脾虛泄瀉,不寐:粳米二合,茯苓末一兩。(粳米)煮好,再下苓末一兩,再煮爛食。(《壽世青編》茯苓粥)
2、治霍亂狂悶、煩渴、吐瀉無度,氣欲絕者:淡竹瀝一合,粳米一合(炒,以水二盞同研,去滓取汁)。上二味,和勻頓服之。(《圣濟總錄》竹瀝飲)
3、治上氣咳嗽,胸膈傷痛,氣喘:粳米二合,桃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研)。以上桃仁和米煮粥,空腹食之。(《圣惠方》粳米桃仁粥)
4、治妊娠忽然下黃汁如膠,或如豆汁,胎動腹痛:粳米五升,黃芪六兩。以水七升,煎取二升,分為四服。(《醫學綱目》)
5、下乳汁:粳米、糯米各半合,萵苣子一合(淘凈),生甘草半兩。上研細,用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淬,分三服。(《濟陰綱目》)
6、治食水芹中毒:用餳梗米、杏仁、乳餅煮粥,食一二碗,日三服。(《衛生易簡方》)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秋季穎果成熟時,采收,脫下果實,曬干,除去稻殼即可。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呈扁橢圓形,長3-4mm,寬2-3mm。一端圓鈍;另端有胚脫落而稍歪斜。表面淺白色,半透明,光滑。質堅硬,斷面粉性。氣微,味甘。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673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