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背葉,中藥名。為大戟科山麻桿屬植物紅背山麻桿Alchornea trewioides(Benth.)Muell.-Arg.[Stipellaria trewrioides Benth.]的葉及根。具有清熱利濕,涼血解毒,殺蟲止癢的功效。主治痢疾,熱淋,石淋,血尿,崩漏,帶下,風(fēng)疹,濕疹,疥癬,齲齒痛,褥瘡,外傷出血。
中文名稱
紅背葉別名
紅背娘、紅帽頂、紅羅裙性味歸經(jīng)
味甘,性涼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yīng)用
- 加工炮制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利濕,涼血解毒,殺蟲止癢。主治痢疾,熱淋,石淋,血尿,崩漏,帶下,風(fēng)疹,濕疹,疥癬,齲齒痛,褥瘡,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鮮葉搗敷或煎水洗。注意事項(xiàng) 脾胃虛寒者慎用。化學(xué)成分 根中含大量生物堿和酚性物質(zhì)。葉含黃酮甙、酚類、氨基酸、有機(jī)酸和糖類。藥理作用1、止咳、祛痰作用:小鼠口服根煎劑175g/kg有明顯的止咳作用(氨水噴霧敦咳法)。祛痰作用也艱顯著(小鼠酚紅法)。
2、對(duì)平滑肌的作用:根煎劑并無舒張支氣管的作用(豚鼠離體肺灌流),但在離體家兔回腸試驗(yàn)表現(xiàn)有明顯的抗乙酰膽堿作用。
3、抗菌作用:試管試驗(yàn)只對(duì)金黃色與白色葡萄球菌有輕度抑制作用。
毒理作用 小鼠口服紅背葉煎劑350g/kg,表現(xiàn)活動(dòng)減少,無死亡;口服400g/kg,4只中3只死亡。相關(guān)論述1、《廣西中草藥》:解毒,除濕,止血。治痢疾,尿路結(jié)石或炎癥,血崩,白帶,風(fēng)疹,疥瘡,腳癬,齲齒痛,外傷出血。
2、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cè)》:治腰腿痛。
臨床應(yīng)用
臨床應(yīng)用 治療慢性氣管炎:用鮮紅背葉根3兩,炒后水煎兩次(每次約煎3小時(shí)),藥液混合濃縮成30毫升,每服15毫升,每日兩次,10天為一療程。治療115例,服藥一個(gè)療程后近期控制27例,顯效41例,好轉(zhuǎn)25例,總有效率為80.9%。服兩個(gè)療程的療效可有所提高。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5-7月采葉,鮮用或曬干;7-10月采根,曬干。我愛中藥網(wǎng),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702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