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及草,中藥名。為龍膽科植物橢圓葉花錨的根。具有清熱解毒,疏肝利膽,疏風止痛的功效。主治急、慢性肝炎,膽囊炎,腸胃炎,流感,咽喉痛,牙痛,脈管炎,外傷感染發熱,中暑腹痛,外傷出血。
中文名稱
黑及草性味歸經
味苦、性寒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解毒,疏肝利膽,疏風止痛。主治急、慢性肝炎,膽囊炎,腸胃炎,流感,咽喉痛,牙痛,脈管炎,外傷感染發熱,中暑腹痛,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25-40g。外用:搗敷。注意事項 脾胃虛寒者忌服。1、《本草經疏》:一切病得之寒濕,惡寒喜熱者勿服。2、《本草匯言》:茍非實熱火邪,切勿輕用以動脾氣,惟外涂無礙。3.《閩東本草》:忌鐵器。虛寒便溏者忌用。化學成分 全草含多種愣滯及其甙,如花錨甙,去甲氧基花錨甙,1-O-櫻草糖基-2,3,4,5-四甲氧基愣滯。1,7-二羥基-2,3,4,5-四甲氧基愣滯,1,5-二羥基-2,3,7-三甲氧基愣滯,1,2-二羥基-3,4,5-三甲氧基愣滯,1,5-二羥基-2,3-二甲氧基愣滯,1,7-二羥基-2,3-二甲氧基愣滯,2,3,7-三甲氧基愣滯1-O-葡萄糖甙,2,3,5-三甲氧基愣滯1-O-葡萄糖甙,1-羥基-2,3,4,7-四甲氧基愣滯,1-羥基-2,3,4,5-四甲氧基愣滯,1-羥基-2,3,7-三甲氧基愣滯,1-羥基-2,3,5-三甲氧基愣滯,1-羥某-3,6,8-三甲氧基愣滯,3,6,8-三甲氧基愣滯-1-O-櫻草糖甙。另含有齊墩果酸及谷甾醇-β-D-葡萄糖甙。相關論述1、《貴州民間藥物》:“治風熱頭暈,燉肉吃。”
2、《貴州草藥》:“疏風,清暑,鎮痛。”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治中暑腹痛:黑及草一兩,煎服。(《貴州草藥》)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6-8月采收,曬干或鮮用。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莖長0.4-4.8cm,直徑1-3mm,表面綠色至黃綠色,具微翅,節上有對生殘葉;斷面中空。葉暗綠色,皺縮易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形、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長2-3.5cm,寬0.6-1.2cm,全緣,有3條明顯的縱脈;無柄。聚傘花序,花皺縮,花梗細長,長0.2-2cm;花萼綠色,4深裂;花冠藍色或淺黃棕色,4深裂,基部有距。體輕,質軟。氣微,味苦、微澀。以色黃綠、葉色暗綠、味苦者為佳。顯微鑒別莖橫切面:類方形,角隅有棱翅,表皮細胞1列,排列緊密,外被角質層。皮層薄壁細胞類圓形或不規則形,切向延長;內皮層凱氏點明顯。中柱鞘為1列薄壁細胞。維管束雙韌型,外側韌皮部狹窄,形成層不明顯,木質部寬廣,木纖維發達,壁厚,木化,導管多角形,內側韌皮部明顯。髓部常形成較大的髓腔。粉末特征:黃綠色。1、纖維多見,一種壁稍薄,長327-475(-653)μm,直徑15-23μm;另一種壁稍厚,長423-445μm,直徑約19μm。2、螺紋梯紋導管多見,直徑約22μm。3、葉下表皮細胞垂周壁彎曲,密布不等式氣孔,上表皮細胞垂周壁平直,氣孔少。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706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