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吻,中藥名。為馬錢科胡蔓藤屬植物胡蔓藤Gelsemium elegans(Gardn.et Champ.)Benth.[Medicia elegans Gardn.et Champ]的全株。具有祛風攻毒,散結,止痛的功效。主治疥癩,濕疹,瘰疬癰腫,疔瘡,跌打損傷,風濕痹痛,神經痛。
中文名稱
鉤吻別名
野葛、秦鉤吻、毒根、冶葛、胡蔓草、黃野葛、除辛、吻莽、斷腸草、黃藤、爛腸草、朝陽草性味歸經
味辛、苦,性溫毒性
大毒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祛風攻毒,散結,止痛。主治疥癩,濕疹,瘰疬癰腫,疔瘡,跌打損傷,風濕痹痛,神經痛。
用法用量 外用:搗敷;或硏末調敷;或煎水洗;或煙熏。注意事項本品有劇毒,誤服后極易引起中毒,出現眩暈、視物模糊、瞳孔散大、劇烈腹痛、口吐白沫、呼吸麻痹、全身肌肉松弛、胃腸出血等癥狀,甚至可引起死亡,故只作外用,禁作內服。
化學成分鉤吻含生物堿:鉤吻堿子,鉤吻堿丑,即是鉤吻堿,鉤吻堿寅,鉤吻堿卯,鉤吻堿丙即是常綠鉤吻堿,鉤吻堿丁,鉤吻堿戊;莖中含鉤吻堿子和常綠鉤吻堿,葉含鉤吻堿子、丑、丁和鉤吻堿辰等。胡蔓藤堿甲,胡蔓藤堿乙,胡蔓藤堿丙,胡蔓藤堿丁,阿枯米定堿,16-表伏康樹卡平堿,19-羥基二氫-1-甲氧基鉤吻堿,氫鉤吻堿子等。
藥理作用1、鎮痛作用:本品全草提得之鉤吻總堿有顯著的鎮痛作用,小鼠熱板法試驗腹腔注射0.5mg/kg、1.0mg/kg和2.0mg/kg均有顯著鎮痛效果,30min時鎮痛作用的ED50為0.28mg/kg,醋酸所致小鼠扭體反應灌胃時為0.39mg/kg,腹腔注射為0.28mg/kg,光熱刺激大鼠甩尾試驗腹腔注射給藥的ED50為0.5mg/kg。連續給藥小鼠對鉤吻總堿鎮痛作用無耐受性。
2、鎮靜作用:鉤吻總堿肌注或皮下注射0.5mg/kg、0.7mg/kg和1mg/kg均可顯著增強閾下劑量戊巴比妥鈉及水合氯醛對小鼠的中樞抑制作用,明顯增加翻正反射消失鼠數;鉤吻總堿還可使大鼠自發活動明顯減少,外觀安靜,表明鉤吻總堿有持久的中樞抑制作用。
3、抗炎作用:鉤吻總堿皮下或腹腔注射1mg/kg,對鹿角菜膠、蛋清所致大鼠腳腫有顯著的抑制作用,皮下注射0.5mg/kg還可顯著抑制大鼠棉球肉芽組織增生。由于鉤吻總堿對幼年大鼠胸腺、腎上腺重量無明顯影響,也不影響大鼠血漿皮質醇濃度,但可使鹿角菜膠所致腫脹大鼠鼠爪PGE含量明顯降低,提示其抗炎機制不是通過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而是與抑制炎癥部位前列腺素合成有關。
4、散瞳作用:實驗表明所含鉤吻堿對家兔有明顯散瞳作用,且恢復快。以1%鉤吻堿溶液給人點眼,每次2滴,每5min一次,共3次。69例志愿者可見瞳孔迅速擴大,作用強,恢復也快,滴眼后30min即可見瞳孔直徑、遠視力、近視力、近點調節等均有明顯改變,至6h各指標幾乎恢復至給藥前水平。
5、抗腫瘤作用:鉤吻堿注射液于體外對人肺腺癌細胞AGZY-83-a和胃腺癌細胞Sc-823的增殖有一定抑制作用,可使癌細胞增長速度減慢,有絲分裂指數下降,細胞膜脂流動性降低,死亡率增高。鉤吻醇提物每日(以生藥計)0.45g/kg、0.11g/kg連續灌胃給藥14天,對小鼠移植性肉瘤S180實體型生長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但對小鼠移植性肝癌實體型生長抑制不明顯。
6、對免疫功能的影響:本品根莖乙醇粗提取物腹腔注射0.1g/kg可使小鼠腹腔巨噬細胞對雞紅細胞的吞噬百分率及吞噬指數均明顯增高,并明顯拮抗環磷酰胺所致吞噬功能抑制;對小鼠溶血素抗體生成及體內淋巴細胞轉化無明顯影響,但可顯著拮抗環磷酰胺的抑制作用。
7、對心臟的影響:鉤吻水溶性總堿1%濃度以2ml/kg給蟾蜍淋巴囊或大鼠腹腔注射,可見蟾蜍心率明顯減慢,P波時限延長,QRS波群時間延長,ST段和QT時間延長,P波、R波和T波壓均降低,表明其有負性變時變力和變傳導作用,并可能有心肌缺血存在;而對于大鼠,則除ST段電壓降低及QT時限延長外,余無明顯影響。
8、對平滑肌的影響:鉤吻水溶性總堿對豚鼠肺支氣管灌流可顯著降低流出量,表明其可使支氣管平滑肌收縮,異丙腎上腺素對此有拮抗作用,但苯海拉明無拮抗效果,表明其收縮支氣管平滑肌作用與組胺H1受體無關,而可能與β受體有關。
9、其他作用:鉤吻總生物堿2.5-10mg/ml本身無致突變作用,但卻可抑制UV和MNNG(N-甲基-N-硝基-N1-亞硝基胍)引起的大腸桿菌傾向差錯修復反應(SOS),而不能抑制苯并芘(B(阿爾法)P)所致突變,也無抗突變作用。
毒理作用鉤吻生物堿的毒性(小鼠腹腔注射)LD50(mg/g):鉤吻素甲56.2,N1-甲基鉤吻素甲63.1,鉤吻素丁>125,鉤吻素戊>125,鉤吻素子100,鉤吻素已0.165,鉤吻素庚2.83,胡蔓藤堿甲0.21。鉤吻總堿注射液給麻醉大鼠靜注,0.9mg/kg對大鼠呼吸、血壓、心電及腦電四項指標均無明顯影響;1.8mg/kg(相當于人用藥10倍),對大鼠呼吸、腦電無明顯影響,但給藥后20-40min期間出現血壓下降、心率減慢,60min后逐漸恢復正常;3.6mg/kg(相當于人用量20倍)對大鼠呼吸、血壓、心電和腦電指標均有明顯抑制作用,在動物死亡過程中首先是表現為呼吸停止,然后腦電、心電消失,說明大鼠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呼吸中樞麻痹。該藥隨著劑量的加大,上述四項指標中的抑制過程呈正變量效關系,提示臨床使用該藥時要嚴格控制劑量。
相關論述1、治癰瘡腫毒:生斷腸草120g,黃糖15g。共搗敷患處。
2、治風濕關節痛:干斷腸草30g,防風6g,獨活3g,共研粗末,用紙卷燒煙熏患處。(1、2方出自《廣西藥用植物圖志》)
3、治遠年臁瘡:鮮大茶藥500g。煎水洗患處,日洗數次,洗后將藥葉一張貼瘡口。
4、治瘭疽:大茶藥葉、石灰。二味搗爛,貼患指第三節,有膿即潰,無膿即消。(3、4方出自《嶺南草藥志》)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癰瘡腫毒:生斷腸草120g,黃糖15g。共搗敷患處。
2、治風濕關節痛:干斷腸草30g,防風6g,獨活3g。共研粗末,用紙卷燒煙熏患處。(1、2方出自《廣西藥用植物圖志》)
3、治遠年臁瘡:鮮大茶藥500g。煎水洗患處,日洗數次,洗后將藥葉一張貼瘡口。
4、治瘭疽:大茶藥葉、石灰。二味搗爛,貼患指第三節,有膿即潰,無膿即消。(3、4方出自《嶺南草藥志》)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切段,曬干或鮮用。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莖呈圓柱形,外皮灰黃色至黃褐色,具深縱溝及橫裂隙;幼莖較光滑,黃綠色或黃棕色,具細縱紋及縱向橢圓形突起的點狀皮孔。節稍膨大,可見葉柄痕。質堅,不易折斷,斷面不整齊,皮部黃棕色,木部淡黃色,具放射狀紋理,密布細孔,髓部褐色或中空。氣微,味微苦,有毒。葉不規則皺縮,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形或卵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楔形或鈍圓,葉脈于下面突起,側脈4-5對,上面灰綠色至淡棕褐色,下面色較淺。氣微,味微苦。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710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