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麥,中藥名。為禾本科植物大麥HordeunvulgareL.的穎果。具有健脾和胃,寬腸,利水的功效。主治腹脹,食滯泄瀉,小便不利。
中文名稱
大麥別名
稞麥、牟麥、飯麥、赤膊麥性味歸經
味甘,性涼;歸脾、腎經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健脾和胃,寬腸,利水。
主治腹脹,食滯泄瀉,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0-60g;或研末。外用:炒研調敷;或煎水洗。
注意事項朱丹溪:“大麥初熟,人多炒食,此物有火,能生熱病。”(引自《綱目》)
相關論述1、《別錄》:“主消渴,除熱,益氣,調中。”
2、《新修本草》:“大麥面平胃,止渴,消食,療脹。”
3、《本草拾遺》:“調中止泄,令人肥健。”
4、《食療本草》:“久食之,頭發不白;和針沙,沒石子等染發黑色,久服甚宜人,熟即益人。”
5、《食性本草》:“大麥補虛劣,壯血脈,益顏色,實五臟,化谷食,久食令人肥白,滑肌膚。為面,勝小麥,無躁熱。”
6、《本草衍義》:“纏喉風食不能下,將此(大麥)面作稀糊令咽之,既滑膩容易下咽,以助胃氣。”
7、《綱目》:“寬胸下氣,涼血,消積進食。”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藥膳食療:
大麥米粥:
功效:寬中下氣、利小便。適宜于因中焦氣阻、失其運化而引起的腹脹、小便不利等癥。
原材料:大麥米50克。紅糖或蜜適量。
做法:先將大麥米碾碎,以水煮粥如常法,熟后放入紅糖。
用法:隨意服用。
相關配伍1、治食飽煩脹,但欲臥者:大麥面熬微香,每白湯服方寸匕。(《肘后方》)
2、治卒小便淋澀痛:大麥三兩,水二大盞,煎取一盞三分,去滓,入生姜汁半合,蜜半合,相和,食前分為三服服之。(《圣惠方》)
3、治蠼螋尿瘡:大麥研末調敷,日三上。(《傷寒類要》)
4、治湯火灼傷:大麥炒黑,研末,油調搽之。(《綱目》)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4-5月果實成熟時采收,曬干。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果實呈梭形,長8-12mm,直徑1-3mm。表面淡黃色,背面為外稃包圍,具5脈,先端長芒已斷落;腹面為內稃包圍,有1條縱溝。質硬。斷面粉性,白色。氣無,味微甘。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722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