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籠草,中藥名。為茄科植物燈籠果Physalis peruviana L.的全草。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主治感冒,喉痛,咳嗽,痄腮,天皰瘡。
中文名稱
燈籠草別名
爆卜草、燈籠泡、鬼燈籠、水燈籠草、苦燈籠草、荷卜草、打額泡、天泡果、響鈴子、地?zé)艋\、母炮草、炮仔草性味歸經(jīng)
味苦,性涼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解毒。主治 感冒,喉痛,咳嗽,痄腮,天皰瘡。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化學(xué)成分 全草含生物堿類成分、葉中含內(nèi)酯成分、根中含生物堿。藥理作用 抗癌及抗微生物作用:燈籠果葉提取物可使移植艾氏腹水癌的動(dòng)物存活期延長70%,宿孽提取物能延長60%,基提取物能延長30%,根提取物能延長10%。這些部位的乙醇提取物體外試驗(yàn)如有抗微生物活性,其中葉提取物作用最強(qiáng)。相關(guān)論述《全國中草藥匯編):“清熱解毒消炎利水。主治感冒發(fā)熱,腮腺炎,支氣管炎,急性腎盂腎炎,睪丸炎皰疹,癤瘡疝氣痛。”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6-10月采收,鮮用或曬干。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全草長25-60cm。莖略呈扁方柱形,具棱,表面灰黃白色或灰青色,密被白色茸毛。葉皺縮卷曲,展平后呈卵圓形,先端尖,基部楔形或微心形,近全緣或有不規(guī)則疏粗齒,暗綠色或黃綠色,兩面被白色茸毛;具長葉柄。葉腋處具膨大似燈籠狀的花尊,有的已壓扁,淡黃綠色,薄紙質(zhì),半透明,被有柔毛,內(nèi)有暗黃綠色漿果,近圓形。氣微,味甘、苦。我愛中藥網(wǎng),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725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