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石蠶,中藥名。為骨碎補科植物圓蓋陰石蕨的根莖或全草。具有祛風除濕,清熱解毒的功效。主治風濕痹痛,濕熱黃疸,咳嗽,哮喘,肺癰,乳癰,牙齦腫痛,白喉,淋病,帶下,蛇傷。
中文名稱
草石蠶別名
石蠶、石奇蛇、石祁蛇、白伸筋、石伸筋、白毛巖蠶、巖蠶、老鼠尾、土知母、墻蛇、石蚯蚓、飛線蜈性味歸經
味甘淡,性涼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祛風除濕,清熱解毒。主治 風濕痹痛,濕熱黃疸,咳嗽,哮喘,肺癰,乳癰,牙齦腫痛,白喉,淋病,帶下,蛇傷。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全草0.5-1兩,根1-2兩;浸酒或焙干研末。外用:煎水洗或搗敷。注意事項1、《泉州本草》:“因虛勞引致癱瘓者不可用。”
2、《閩東本草》:“臟寒者忌用。多服令人瀉。”
化學成分 全草含水蘇堿、膽堿、水蘇糖。藥理作用 草石蠶所含之水蘇堿略有甜味,無甚藥理作用,口服后原形自小便排出。它能減慢蛙心的收縮頻率。蘇聯產同屬植物S.hetonicaeflora能增強妊娠后期及分娩后第1天的子宮收縮力,可用于婦產科。另一種S.rectaL.則有利膽作用。S.sylvaticaL.對中樞神經系統有鎮靜作用,并輕度降低血壓,顯著增強心臟收縮力,興奮子宮。相關論述1、《本草拾遺》:“根:浸酒除風破血;主溪毒,煮食之。”
2、《本草圖經》:“根:主走注風,散血止痛,其節亦堪單用,搗篩取末,酒溫服之。”
3、《生草藥性備要》:“根莖:祛風去濕。浸酒摔筋骨。”
4、《嶺南采藥錄》:“根:煅灰,沸水沖服。治哮喘,氣痛,肚痛;為末治蛇瘡。”
5、《江西民間草藥》:“根莖,治婦人黃白帶,濕熱黃疸,手腳拘攣骨節痛。”
6、《浙江民間草藥》:“根莖:善治風痹,止吐血。”
7、《泉州本草》:“全草:驅風鎮痙,退風濕熱,止痛解毒。治中風口眼沸保癱瘓,風濕性疼痛。”
8、《閩東本草》:“根莖:治喉蛾,白喉腫痛,牙齦腫痛,心煩,淋病;外敷手足脫臼。”
9、《廣西藥植名錄》:“根莖:治跌打,咳嗽;黃病,小兒疳積。”
10、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全草:祛風散濕,涼血利尿。治破傷風,風濕性關節炎,慢性腰腿痛,腰肌勞損,血尿。”
11、《福建中草藥》:“根莖:清熱涼血,除濕通淋。治肺癰,乳癰,淋濁,便血,帶狀皰疹。”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風熱感冒:草石蠶全草二兩。煎水服。(《貴州草藥》)
2、治肺癆:草石蠶根四兩。燉豬肺常吃。(《貴州草藥》)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全年可采。采后除去葉及須根,曬干。或鮮用。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根莖呈長條狀,扭曲,有時分枝,長5~25厘米不等,直徑約3~9毫米。表面密被膜質鱗片,灰白色至灰褐色,散生深棕色須狀根,并具少數除去葉柄及須根后的痕跡。質脆,易折斷,斷面棕色或綠色,可見點狀維管束,排列成一環。氣微,味淡。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729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