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荷油,中藥名。為唇形科薄荷屬植物薄荷Mentha canadaensis L.的鮮莖葉經蒸餾而得的揮發油。具有疏風,清熱的功效。主治外感風熱,頭痛目赤,咽痛,齒痛,皮膚風癢。
中文名稱
薄荷油性味歸經
味辛,性涼毒性
無毒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疏風,清熱。主治 外感風熱,頭痛目赤,咽痛,齒痛,皮膚風癢。用法用量1、內服:開水沖,1-3滴。
2、外用:涂擦。
化學成分含油1%-1.46%,油中主成分為左旋薄荷醇,含量62.3%-87.2%,還含左旋薄荷酮、異薄荷酮、胡薄荷酮、乙酸癸酯、乙酸薄荷酯、苯甲酸甲酯、α及β-蒎烯、β-側柏烯、3-戊醇、2-己醇、3-辛醇、右旋月桂烯、檸檬烯、桉葉素、α-松油醇、羅勒烯、芳樟醇、蓽澄茄油烯等。
藥理作用1、對膽汁分泌的影響:薄荷油高、中、低劑量組大鼠膽汁流量明顯增加,給藥后1-2h作用最明顯。與給藥前相比,膽汁中膽汁酸含量增加,膽固醇含量減少,膽色素的含量無明顯變化,表明薄荷油有明顯的利膽作用,并能增加膽汁中膽汁酸的排出量。
2、對離體回腸收縮活動的影響:薄荷油能抑制豚鼠離體回腸的正常收縮活動,可降低其收縮幅度、頻率和張力,并能拮抗組胺或乙酰膽堿所致腸管痙攣,且呈明顯的量效關系。
3、抗炎、鎮痛作用:薄荷油高劑量組灌胃對角叉菜膠致大鼠足腫脹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薄荷油對醋酸致小鼠扭體反應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毒理作用灌胃給藥最大耐受量>4000mg/kg,腹腔注射LD50為1144.9±78.5mg/kg。給藥后小鼠很快(2-10min)出現興奮、震顫、多動、上跳、定向障礙、呼吸急促、俯臥不動,呈深度醉酒狀,40-60min后逐漸恢復或出現死亡。尸檢主要臟器未見明顯病變。
相關論述1、《重慶堂隨筆》:“患風熱頭疼齦痛,搽患處。”
2、《中國醫學大辭典》:“清熱散風。治頭風,目赤,咽痛,牙疼,皮膚風熱。”
3、《國藥的藥理學》:“頭痛、暈船、反胃、胃腸氣脹等,涂布或內服。”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在江浙每年可收2次,夏、秋兩季莖葉茂盛或花開至3輪時選晴天分次采割。華北采收1-2次,四川可收2-4次。一般頭刀收割在7月,二刀在10月,選晴天采割攤曬2天,稍于后扎成小把,再曬干或陰干。薄荷莖葉曬至半干,即可蒸餾得薄荷油。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無色或淡黃色的澄清液體,有特殊清涼香氣,味初辛、后涼。存放日久,色漸變深。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734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