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花,中藥名。為虎耳草科植物繡球Hydrangeamacrophylla(Thunb.)DC.的花。具有清熱解毒,抗瘧的功效。主治心熱驚悸、煩躁、瘧疾、喉炎、腎囊炎。
中文名稱
八仙花別名
繡球花、紫陽花、粉團花性味歸經
味苦、微辛,性寒;歸肝、肺經毒性
有小毒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功效作用
功能清熱解毒,抗瘧。
主治心熱驚悸、煩躁、瘧疾、喉炎、腎囊炎。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2g。外用:水煎洗或磨汁涂。
注意事項超量易中毒,毒性較常山為低,可使血壓短暫下降,心收縮振幅加大,子宮節律性收縮加強,大劑量則出現短暫之痙攣性收縮,出現惡心嘔吐、血便,可致死亡。病理檢查可見心臟顯著充血,血管內皮細胞增生,消化道和肺出血。
化學成分花含蕓香苷、八仙花苷(水解后生成八仙花酚)。根及其他部位含白瑞香素、傘形花內酯。根中還有八仙花酚、八仙花酸和lunularic acid。葉尚含茵芋苷、香豆素、肉桂酸等。全株含抗瘧生物堿。
藥理作用1、抗瘧作用:乙醇提取液(1∶1)有抗雞瘧作用,作用較常山堿慢,強度約為奎寧的13倍。
2、抗炎作用:蕓香苷及白瑞香素均具抗炎作用。
3、抗菌作用:傘形花內酯對細菌、真菌、酵母均有活性;白瑞香素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福氏痢疾桿菌、綠膿桿菌有抑制作用。
4、其他作用:蕓香苷有維持血管抵抗力、降低其通透性、減少脆性的作用;傘形花內酯有降壓、抗癌、鎮靜作用;白瑞香素有鎮痛作用。
相關論述1、《現代實用中藥》:“抗瘧藥,功效與常山相仿。又用于臟病。”“治瘧疾:八仙花葉三錢,黃常山二錢,水煎服。治腎囊風:粉團花七朵,水煎洗患處,治喉爛:粉團花根,醋磨汁,以雞毛涂患處,涎出愈。”
2、《四川常用中草藥》:“苦微辛,寒,有小毒。治瘧疾,心熱驚悸,煩躁。”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腎囊炎:八仙花7朵,三角風、蒼耳葉、苦參各適量,明礬、食鹽少許,煎水待涼,洗患處。
2、治瘧疾:八仙花9g,黃常山6g,水煎服。
附注繡球根、葉功效同花。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春、夏季采收,曬干。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740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