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防風,中藥材名。為傘形科植物竹節前胡Peucedanum dielsianum Fedde ex Wolff的根。具有發表,祛風,勝濕,止痛的功效。主治風寒感冒,感冒夾濕,頭痛,昏眩,寒濕腹痛,泄瀉,風濕痹痛,四肢拘攣,破傷風,目赤,瘡瘍,疝瘕,疥癬,風疹。
中文名稱
川防風別名
竹節防風、毛前胡、西風、土藁本、防風性味歸經
味辛、微甘,性溫;歸肺、膀胱、肝、脾經。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保存方法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發表,祛風,勝濕,止痛。主治 風寒感冒,感冒夾濕,頭痛,昏眩,寒濕腹痛,泄瀉,風濕痹痛,四肢拘攣,破傷風,目赤,瘡瘍,疝瘕,疥癬,風疹。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9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或搗敷。注意事項 虛熱、體虛多汗者禁服。化學成分 川防風發油含叩巴萜,十四酸,六氫金合歡烯基丙,十六酸甲酯,鄰苯二甲酸二丁酯,十六酸,9,12十八碳二烯酸甲酯,9十八烯酸,十八酸。相關論述 《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發表鎮痛,祛風勝濕。治外感表證,頭痛昏眩,關節疼痛,四肢拘攣,目赤,瘡瘍及破傷風等癥。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風寒感冒:土藁本、防風、芫荽各15g,橘葉10片。水煎服。
2、治頭痛:土藁本、川芎各15g,小風藥3g,煎水服。
3、治腹寒痛:土藁本、小青藤、毛頭寒藥等分。為末,每次3g,溫酒送下。(1-3方出自《西昌中草藥》)
4、治風濕關節炎:防風、秦艽、桂枝、海風藤、雞血藤各9g,水煎服。
5、治破傷風:防風、南星、白芷、天麻、羌活、白附子各等量為末,每次9g,日3次,熱酒調服。另以藥末酒調敷傷。
6、治目赤腫痛:防風、桑葉、菊花、梔子各9g。水煎服。
7、治神經性皮炎:防風、蒼術、白鮮皮、黃柏各30g放在布袋內蒸熱,趁熱外敷,每次1小時,每日1次。
8、治風疹(蕁麻疹)防風、荊芥各9g,蟬蛻6g。水煎服(4-8方出自《萬縣中草藥》)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10-11月采挖,曬干。炮制方法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凈,潤透,切厚片,干燥。
保存方法
貯干燥容器內,置陰涼干燥處,防蛀。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根呈圓錐形,稍彎曲。表面棕色,栓皮脫落處顯共同棕色斑,且不規則的縱溝和較密的側根痕,根頭柄端有殘莖,略呈分枝狀,環紋不明顯。質較,易折斷,斷面致密。氣微,味甘。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746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