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莧,中藥材名。為莧科植物皺果莧Amaranthus viridis L.的全草或根。具有清熱,利濕,解毒的功效。主治痢疾,泄瀉,小便赤澀,瘡癰,蛇蟲咬傷,牙疳。
中文名稱
白莧別名
糠莧、細(xì)莧、野莧、豬莧性味歸經(jīng)
味甘、淡,性寒;歸大腸、小腸經(jīng)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yīng)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利濕,解毒。主治 痢疾,泄瀉,小便赤澀,瘡癰,蛇蟲咬傷,牙疳。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30g,鮮品倍量,搗汁。外用:搗敷,或煅研外擦或煎液熏洗。化學(xué)成分 全草含甾體化合物:24-乙基-5α-膽甾烷-7,反式-22-二烯-3β-醇,菠菜甾醇,24-甲基-7-膽甾烯醇,24-甲基-22-去氫-7-膽甾烯醇,24-乙基-7-膽甾烯酸,24-乙基膽甾醇,24-乙基-22-去氫膽甾醇,β-胡蘿卜素,維生素A,甲基-N-丙酰基-N-(4-氯-2-氟-5-甲酰基甲硫基苯)-3,4,5,6-四氫鄰氨甲酰苯甲酸甲酯。葉中含堇黃質(zhì),新黃質(zhì),β-胡蘿卜素,α-隱黃質(zhì),葉黃素。從根中莧菜甾醇。相關(guān)論述1、《綱目》:利大小腸。治初痢,滑胎。
2、《河北中草藥》:“清熱祛濕,收斂止瀉。內(nèi)服治急性菌痢,急性胃腸炎;外用治蛇蟲鰲傷,瘡腫。
3、《福建藥物志》:治痔瘡腫痛,蛇頭療,乳癰。
臨床應(yīng)用
相關(guān)配伍1、治痔瘡腫痛或便血:鮮野莧、鮮旱蓮草各30g,水煎服。另取鮮野熒水煎熏洗患處,每日1-2次。(《福建藥物志》)
2、治走馬牙疳:野莧根煅存性,加冰片少許,研勻擦牙齦。(江西《草藥手冊》)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4-11月均可采收全株或根,鮮用或曬干。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主根圓錐形。全體紫紅色或棕紅色。莖長40-80cm,分枝較少。葉互生,葉片皺縮,展平后呈卵形至卵狀矩圓形,長2-9cm,寬2.5-6cm,先端圓鈍而微凹,具小芒尖,基部近楔形;葉柄長3-6cm。穗狀花序腋生。胞果扁球形,不裂,極皺縮,超出宿存花被片。種子細(xì)小,褐色或黑色,略有光澤。氣微,味談。我愛中藥網(wǎng),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747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