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毛藤,中藥名。為茄科茄屬植物白英Solanum lyratum Thunb.[S.dulcamara L.var.lyratum(Thunb.)Sieb.et Zucc.]的全草。具有清熱利濕,解毒消腫的功效。主治濕熱黃疸,膽囊炎,膽石癥,腎炎水腫,風濕關節痛,婦女濕熱帶下,小兒高熱驚搐,癰腫瘰疬,濕疹瘙癢,帶狀皰疹。
中文名稱
白毛藤別名
苻、鬼目草、白草、白幕、排風、排風草、天燈籠、和尚頭草、望冬紅、酸尖菜、排風藤、土防風、耳墜菜、金線綠毛龜草、葫蘆草、毛風藤、蜀羊泉、毛相公、望風藤、毛千里光、毛秀才性味歸經
味甘、苦,性寒;歸肝、膽、腎經毒性
小毒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利濕,解毒消腫。主治濕熱黃疸,膽囊炎,膽石癥,腎炎水腫,風濕關節痛,婦女濕熱帶下,小兒高熱驚搐,癰腫瘰疬,濕疹瘙癢,帶狀皰疹。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鮮者30-60g;或浸酒。外用:煎水洗,或搗敷,或搗汁涂,滴耳。
注意事項本品有小毒,不宜過量服用,過服會出現咽喉灼熱感及惡心、嘔吐、眩暈,瞳孔散大等中毒反應。
化學成分莖含甾體糖苷SL-a、SL-b、SL-c、SL-d,3,5-去氧替告皂苷元(25R)-螺甾二烯,蜘蛛抱蛋苷,甲基原蜘蛛抱蛋苷等;倍半萜成分:蒼術內酯。葉中含有去半乳糖替告皂苷,蜀羊泉次堿。
藥理作用抗腫瘤作用:白毛藤熱水提取物(每60kg干燥藥材可得提取物4kg,含甾體皂苷)具有抗腫瘤作用。在體外,提取物SL-c和SL-d對人宮頸癌JTC-26細胞有明顯抑制作用,8μg/ml抑制率可達100%,SL-b也表現抑制作用,15μg/ml抑制率可達100%,而化學結構與SL-b相似的SL-a對JTC-26卻沒有抑制作用。
相關論述1、《本經》:“主寒熱八疸,消渴,補中益氣,久服輕身延年。”
2、《新修本草》:“煮汁飲,解勞。”
3、《本草拾遺》:“主煩熱,風疹,丹毒,瘧瘴寒熱,小兒結熱。”
4、《開寶本草》:“別本注云:莖葉煮粥,極解熱毒。”
5、《百草鏡》:“藤干之浸酒,云可除骨節風濕痛。”
6、《分類草藥性》:“治驚風,咳嗽。”
7、《湖南藥物志》:“消腫止痛,解毒殺蟲。用于傳染性肝炎,斑疹,風濕關節炎,偏正頭痛或風痰瘰疬,紅崩白帶,腫痛,中耳化膿,目疾。”
8、《湖北中草藥志》:“清熱解毒,利水消腫,抗癌止痛。用于感冒發熱,黃疸型肝炎,痢疾,腎炎水腫,膽囊炎,膽石癥,淋巴結核,食管癌、腸癌、子宮頸癌,子宮頸糜爛,白帶,癰癤腫毒,帶狀皰疹,濕疹等癥。”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膽囊炎:白英60g,梔子24g,金錢草30g。水煎服。(《福建藥物志》)
2、治風痛:桑黃二兩,白毛藤二兩。切碎,用紹興原壇酒六斤,煎三炷香。每日服一飯碗。(《楊春涯經驗方》)
3、治風濕關節痛:排風藤30g,忍冬30g,五加皮30g。好酒500g泡服。(《貴陽民間藥草》)
4、治小兒高熱驚厥:白英9g,蟬蛻3只,橄欖核3枚。燉服。(《福建藥物志》)
5、治皮膚瘙癢癥:白英、苦楝樹葉各適量,水煎湯洗患處。(《青島中草藥手冊》)
6、治疥瘡:白毛藤全草30-40g(干品24-36g),和肥豬肉180g,酌加水煎,分兩次吃下。(《福建民間草藥》)
7、治風火赤眼:白英鮮葉搗爛,調人乳外敷眼瞼。(《福建中草藥》)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7-10月采收全草,鮮用或曬干。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莖圓柱形,有分枝,長短不等,長可達1.2m,直徑2-7mm。表面黃綠色至棕綠色,密被灰白色柔毛,粗莖通常毛較少或無毛。葉互生,葉片皺縮卷曲,暗綠色,展平后戟形或琴形,被毛茸;葉柄長1-3cm。有時附黃綠色或暗紅色的果實。莖質硬而脆,斷面纖維性,髓部白色或中空;葉質脆易碎。氣微,味苦。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751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