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花菜子,中藥名。為白花菜科白花菜屬植物白花菜Cleome gynandra L.的種子。具有散風除濕,活血止痛的功效。主治風濕關節腫痛,筋骨麻木酸痛,外傷瘀腫疼痛,骨結核,痔漏。
中文名稱
白花菜子別名
臭花菜籽性味歸經
味苦、辛毒性
微毒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祛風除濕,活血止痛。主治 風濕關節腫痛,筋骨麻木酸痛,外傷瘀腫疼痛,骨結核,痔漏。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外用:煎水熏洗,或研末調敷。化學成分 白花菜種子含葡萄糖屈曲花素,白花菜、新葡萄糖蕓薹素、葡萄糖蕓薹素、醉蝶花素、尚含脂肪油,主要脂肪酸是亞麻酸、棕櫚酸、油酸、硬脂酸、花生酸。相關論述1、《天津中草藥》:“通血脈,消胂止疼。治風濕疼痛,損傷作痛,痔漏。”
2、《河北中草藥》:“除風散寒,活血通痹。用于風寒濕痹,筋骨麻木,腰腿酸痛,關節腫痛。并對外傷瘀血,痔漏等疾,亦有行瘀止痛的作用。”
3、《廣西本草選編》:“治骨結核。”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骨結核:用白花菜種子研粉,與面粉加冷開水調成糊狀,煮熟外敷。(《廣西本草選編》)
2、治跌打損傷:白花菜子15g,透骨草30g。煎水熏洗患處。
3、治瘧疾:白花菜子0.9-1.5g,研細末,于發作前23h用黃酒沖服。(2~3方出自《安徽中草藥》
4、治消化不良:臭花菜籽15g,野薔薇果15g。共研細面,炒雞蛋吃。(《河南中草藥手冊》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7-9月當角果黃白色略干,種子呈黑褐色時,分批采收,以防脫落。也可待角果全部熟后,割取全株,曬干脫粒。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種子扁圓形,直徑1-1.5mm,厚約1mm,邊緣有深溝。表面棕色或棕黑色,粗糙不平,于放大鏡下觀察表面有突起的細密網紋,網孔方形或多角形,排列較規則或呈同心環狀。縱切面可見“U”字形彎曲的胚,胚根深棕色,子葉與胚根等長,淡棕色,胚乳包于胚外,淡黃色,油質。氣無,味苦。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758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