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稻根須,中藥名。為禾本科糯屬植物糯稻 Oryza sativa l.var.glutinosa Matsum的根莖及根。具有固表止汗,益胃生津,退虛熱的功效。主治各種虛汗兼有口渴、病后陰虛口渴,虛熱不退及骨蒸潮熱等。
中文名稱
糯稻根須拉丁文名
Radix Oryzae Glutinosae別名
稻根須、糯谷根、糯稻草根性味歸經
味甘,性平;歸肺、腎經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保存方法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固表止汗,益胃生津,退虛熱。主治1、主要用于各種虛汗兼有口渴、病后陰虛口渴,虛熱不退及骨蒸潮熱等。
2、西醫診為多汗、盜汗等證屬久病體虛,正氣不固者。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大劑量可用60-120g。以鮮品為佳。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1、治絲蟲病(乳糜尿):糯稻根250-500g,可酌加紅棗。水煎服。(《中草藥學》)?
2、治肝炎:糯稻根、紫參各62g。加糖適量煎服。(《中草藥學》)
3、治療腎病綜合征:生地黃、糯稻根須、川芎、黃芪、水蛭等組成益腎湯,治療腎病綜合征有效。
4、治療乙肝后肝硬化:糯稻根須、黃花敗醬草、半枝蓮、紅車前草根、石斛、半邊蓮等藥內服,同時將糯稻根須(燒灰)、芭蕉根、矮桃草、川牛膝(均用鮮品)煎汁擦洗身體,治療晚期肝硬化重度腹水,水濕蘊留于肌膚者有效。
相關配伍1、糯稻根須配黃芪:糯稻根須甘平,功專固表止汗,退虛熱;黃芪甘溫,補氣升陽,益衛固表,利水消腫。兩藥伍用,一方面能益衛固表,同時又兼能利水消腫。適用于水腫見肌表不固,表虛自汗等。
2、糯稻根須配大棗:糯稻根須味甘性平,主人心經,能養心陰,斂心液,故有較好的固表止汗之功,同時還可益胃生津;大棗甘溫,藥性平和,入脾胃善補中益氣,化生營血。兩藥伍用,既能補氣固表止汗,又能化生營陰,充盈血脈,使因汗出過多而損失的津液得以補充。適用于治療虛汗等。
鑒別用藥 浮小麥與糯稻根須:二藥均具有斂汗除蒸的作用,用于自汗、盜汗和骨蒸勞熱。但浮小麥甘涼,能斂虛汗,并有益氣養心作用,可用于自汗、盜汗。浮小麥還有益氣陰及除熱作用,可用于陰虛發熱,骨蒸勞熱等。糯稻根須能止虛汗,用于自汗、盜汗;還能退虛熱,并兼有益胃生津作用,可用于病后陰虛口渴,虛熱不退及骨蒸潮熱等。相關藥品虛汗停顆粒。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兩季,糯稻收割后,挖取根莖及須根,除去殘莖,曬干。保存方法
置通風干燥處。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全體集結成疏松的團狀,上端有分離的殘莖,圓柱形,中空,長2.5-6.5cm,外包數層灰白色或黃白色的葉鞘;下端簇生多根須根。須根細長而彎曲,直徑1mm,表面黃白色至黃棕色,表皮脫落后顯白色,略具縱皺紋。體輕,質軟,氣微,味淡。
飲片性狀 參見藥材性狀。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761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