蟅蟲,中藥名。為鱉蠊科昆蟲地鱉或姬蠊科昆蟲赤邊水蟅的雄性全蟲。具有逐瘀,破積,通絡,理傷的功效。治癥瘕積聚,血滯經閉,產后瘀血腹痛,跌打損傷,木舌,重舌。
中文名稱
蟅蟲別名
地鱉、土鱉、過街、簸箕蟲、蚵蚾蟲、地婢蟲、山蟑螂、地烏龜、土元性味歸經
味咸,性寒藥材分類
動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逐瘀,破積,通絡,理傷。主治 治癥瘕積聚,血滯經閉,產后瘀血腹痛,跌打損傷,木舌,重舌。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6g;或入丸、散。外用:煎水含漱或搗敷。注意事項 孕婦忌服。1、《本草經集注》:畏皂莢、菖蒲。
2、《藥性論》:畏屋游。
3、《本草經疏》:無瘀血停留者不宜用。
藥理作用 在試管內,用美藍法曾測得地鱉蟲浸膏(水煎后加醇沉淀)有抑制白血病患者的白細胞的作用,但用瓦伯氏呼吸器法,則為陰性結果。土鱉蟲與全蝎、蜈蚣混合研末制成的結核散,在試臂內對人型結核桿菌無抑菌作用。相關論述1、《本草經疏》:V蟲,治跌撲損傷,續筋骨有奇效。乃足厥陰經藥也。夫血者,身中之真陰也,灌溉百骸,周流經絡者也。血若凝滯,則經絡不通,陰陽之用互乖,而寒熱洗洗生焉。咸寒能入血軟堅,故主心腹血積,癥瘕血閉諸證。血和而營衛通暢,寒熱自除,經脈調勻,月事時至而令婦人生子也,又治瘧母為必用之藥。
2、《長沙藥解》:V蟲善化瘀血,最補損傷,《金匱》鱉甲煎丸用之治病瘧日久,結為癥瘕;大黃V蟲丸用之治虛勞腹滿,內有干血;下瘀血湯用之治產后腹痛,內有瘀血;土瓜根散用之治經水不利,少腹滿痛。以其消Y而破瘀也。
3、《本草求真》:V蟲,古人用此以治跌打損傷,則多合自然銅、龍骨、血竭、乳香、沒藥、五銖錢、黃荊子、麻皮灰、狗頭骨。以治下腹痛、血痛、血閉,則合桃仁、大黃。各隨病癥所因而用之耳。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1、治五勞虛極羸瘦,腹滿,不能飲食,食傷,憂傷,飲傷,房室傷,饑傷,勞傷,經絡榮衛氣傷,內有干血,肌膚甲錯,兩目黯黑。緩中補虛:大黃十分(蒸),黃芩二兩,甘草三兩,桃仁一升,杏仁一升,芍藥四兩,干地黃十兩,干漆一兩,虻蟲一升,水蛭百枚,蠐螬一升,V蟲半升。上十二味,末之,煉蜜和丸,小豆大。酒飲服五丸,日三服。(《金匱要略》大黃V蟲丸)
2、治產婦腹痛,腹中有干血著臍下,亦主經水不利:大黃三兩,桃仁二十枚,V蟲二十枚(熬,去足)。上三味,末之,煉蜜和為四丸。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頓服之,新血下如豚肝。(《金匱要略》下瘀血湯)
3、治折傷,接骨:㈠土鱉焙存性,為末,每服二、三錢。(《醫方摘要》)㈡蚵o六錢(隔紙,砂鍋內焙干),自然銅二兩(火煅醋淬七次)。為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食前服。(《袖珍方》)
4、治瘋狗咬傷:V蟲七個(去足,炒),生大黃三錢,桃仁七粒(去皮,尖)。白蜜三錢,黃酒一碗,煎至七分服。(《吉林中草藥》)
5、治重舌滿口,不得語:V蟲七枚(微炒),鹽一兩半。以水一大盞,同煎五、七沸。含令吐,勿咽,日三,五上。(《圣惠方》煎含V蟲湯)
6、治重舌塞痛:地鱉蟲和生薄荷研汁,帛包捻舌下腫處。(《鮑氏小兒方》)
7、治小兒腹痛夜啼:V蟲半分(微炒),赤芍藥一分,芎一分。搗羅為末。每眼,以溫酒調下半錢。量兒大小,加減服之。(《圣惠方》)
8、治瘰疬:鮮地鱉蟲、陳瓦花(在屋上隔年者佳,瓦上煅存性)。同搗爛。用膏藥貼上,未潰即消,已潰即斂。(《中醫雜志》(21):6,1926)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1、土鱉蟲:為昆蟲地鱉的干燥雌蟲。呈卵圓形而扁平,長2-3cm,寬1-2cm。頭部一端較窄;尾部較寬;背面紫黑色,呈甲殼狀,為9個橫節覆瓦狀排列而成。腹面深棕色,有光澤,可見小形的頭部,棕黑色;觸角1對,多已脫落。腳部足3對,彎曲,腹部隆起,有彎曲的節,尾節較寬而略尖。質松脆,易破碎,腹內有灰黑色物質,氣腥臭,味微咸。以完整、油潤光澤,無泥者為佳。主產江蘇、浙江、河南、湖北等地。此外,安徽、山東、河北、山西、陜西、內蒙古等地亦產。以江蘇、浙江所產者個小,體輕、腹中無泥,品質最優,稱為蘇土元;其他地區所產個大體重,腹中含泥,品質較次,稱大土元或漢土元。
2、金邊土鱉:又名:金邊地鱉蟲。為昆蟲赤邊水V的干燥雌蟲。呈長卵形而扁,長3-3.5cm,寬1.5-2cm。背面黑棕色,有光澤,呈甲殼狀,有10個橫節,第1節較寬,邊緣有黃色狹邊,以下9節邊緣為紅棕色,每節均有鋸齒,第2、3節的兩側,各有1對特異的翅狀物。腹面紅棕色,有光澤。余與上種相同。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761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