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蒻,中藥名。為香蒲科植物長苞香蒲Typha angustata Bory Chaub.或其同屬多種植物的帶有部分嫩莖的根莖。具有清熱涼血,利水消腫的功效。主治孕婦勞熱,胎動下血,消渴,口瘡,熱痢,淋病,白帶,水腫,瘰疬。
中文名稱
蒲蒻拉丁文名
Typha angustata Bory Chaub.別名
蒲黃根、蒲筍、蒲兒根、蒲包草根性味歸經(jīng)
味甘,性涼;歸脾、胃、膀胱經(jīng)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yīng)用
- 加工炮制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涼血,利水消腫。主治 主要用于孕婦勞熱,胎動下血,消渴,口瘡,熱痢,淋病,白帶,水腫,瘰疬。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9g;或絞汁。相關(guān)論述1、《本經(jīng)》:主五臟心下邪氣,口中爛臭,堅齒,明目,聰耳。
2、《日用本草》:去熱燥,利小便。
3、汪穎《食物本草》:生啖,止消渴。
4、姚可成《食物本草》:止下利咳嗽,肺氣喘息不眠。
5、《隨息居飲食譜》:清熱,養(yǎng)血,消癰,利咽喉,通二便。
6、《開寶本草》:治淋瀝,濕腫。
7、《四川中藥志》:消水腫,水積,并止牙痛。
臨床應(yīng)用
臨床應(yīng)用1、治母勞熱,胎動下血,手足煩躁:蒲黃根,絞汁服一、二升。(《產(chǎn)乳集驗方》)
2、治熱痢:蒲根(銼)二兩,粟米(淘)二合。上二味,以水三盞,煎取一盞半,去滓,分溫二服,空心,日午再服。(《圣濟總錄》蒲根湯)
3、治遺精、白帶:蒲黃根、蒴藋各一兩,薴麻根,米仁根各五錢,白英、三白草各四錢。水煎服,經(jīng)期忌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4、治濕熱白帶:蒲蒻燉雞服。(《四川中藥志》)
5、治瘰疬:蒲包草,連根采來,洗去泥,切寸段,砂鍋煎湯代茶飲。不論男女皆愈。但婦人服此愈后,終不受孕,須服北京真益母丸四、五兩,可解之。(《綱目拾遺》)
6、治瘰疬,甲狀膿腫大、尿道炎:蒲包草根五錢。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藥》)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季采收帶嫩莖的根莖洗凈,切段曬干。我愛中藥網(wǎng),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766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