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薺苧,中藥名。為唇形科植物石薺苧Mosla scabra (Thumb.) C.Y.Wu et H.W.Li [Orthodon scabra (Thunb.)Hand.=-Mand.;Mosla punctata (Thunb.) Maxim.]的全草。具有疏風解表、清暑除溫、解毒止癢的功效。主治感冒頭痛、咳嗽、中暑、風疹炎、痢疾、痔血、血崩、熱痱、濕疹、肢癬、蛇蟲咬傷。
中文名稱
石薺苧拉丁文名
Mosla scabra (Thumb.) C.Y.Wu et H.W.Li [Orthodon scabra (Thunb.)Hand.=-Mand.;Mosla punctata (Thunb.) Maxim.]別名
鬼香油、小魚仙草、香茹草,野荊芥、痱子草、土荊芥、野香茹、熱痱草、香草、野芥菜性味歸經(jīng)
味辛、苦,性涼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yīng)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疏風解表、清暑除溫、解毒止癢。主治主要用于感冒頭痛、咳嗽、中暑、風疹炎、痢疾、痔血、血崩、熱痱、濕疹、肢癬、蛇蟲咬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4.5-15g。外用:煎水洗;或搗敷;或燒存性;研末調(diào)敷。注意事項 體虛感冒及孕婦慎用。化學(xué)成分 含生物堿、皂甙、鞣質(zhì)5%和揮發(fā)油0.57-3.5%。揮發(fā)油的主要成分為l-側(cè)柏酮75%、d-香檜烯11%、d-檸檬烯8%、α-石竹烯、水芹烯等。相關(guān)論述1、《本草拾遺》:主風血冷氣,瘡疥,痔漏下血,并煮汁服。
2、汪連仕《采藥書》:潤肌膚,滋顏色,敗瘡毒,止蛇咬、蜂螫,取葉擦之。
3、《李氏草秘》:治諸癤腫毒。
4、《分類草藥性》:治痧癥,霍亂,解毒,去暑熱。
5、《福建民間草藥》:除濕祛風。”療濕疹,止瘙癢。
6、《廣西中藥志》:祛風,散瘀,破結(jié),消毒。治傷寒頭痛,中風口噤,衄血,腸風,崩中,血痢,癰腫,跌打。
7、《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清暑解表,消腫,解毒。治感冒,中暑,痱子,無名腫毒,蜈蚣咬傷。
8、《溫嶺縣藥物資源名錄》:止血。治創(chuàng)傷出血,感冒咳嗽。
臨床應(yīng)用
臨床應(yīng)用1、治感冒:石薺苧全草9-15g,白菊花9-15朵。酌沖開水燉服。(《福建民間草藥》)
2、治暑熱:石薺苧60g,黃花蒿30g,竹葉心15g,白糖適量。水煎服。(南京部隊《常用中草藥》)
3、治痢疾里急后重:石薺苧45g。搗絞汁,調(diào)烏糖服。(《泉州本草》)
4、治鼻出血:狹葉薺苧鮮葉,揉爛,塞鼻孔。(《成都中草藥》)
5、治痔瘺下血:鮮石薺苧45-60g。搗絞汁,調(diào)開水服。(《泉州本草》)
6、治濕疹,腳癬:石薺苧全草一握。煎湯浴洗。(《福建民間草藥》
7、治痱子:石薺苧全草,煎水洗,或嫩葉搓爛,揉擦患處。(南京部隊《常用中草藥》)
8、治毒蛇咬傷:石薺苧干品60g。泡酒500ml,每次服10-15ml,每日2-3次。外用鮮品搗敷。(《紅河中草藥》)
9、治蜈蚣咬傷:石薺芋鮮葉擦患處,或燒存性研末加麻油調(diào)敷。(《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7-8月采收全草,曬干或鮮用。藥材鑒別
鑒別1、莖表面觀:表皮細胞類長方形,稍現(xiàn)層紋,有1-3(-5)細胞的非腺毛,長80-148(-200)μm,基部直徑16-32μm,壁上有疣狀狀突起:尚有少數(shù)單細胞頭的小遙毛。
2、葉表面觀:上表皮細胞垂周壁平直,有角質(zhì)層紋理;單細胞非腺毛長24-28μm,短圓錐形。上、下表面葉脈上約有1-4細胞的非腺毛,長45-300μm,外壁有疣狀突起;另有單細胞頭小腺毛及多細胞關(guān)腺鱗,下表面遙鱗很多。
藥材性狀 莖呈方柱形,多分枝,長20-60cm,表面有下曲的柔毛。葉多皺縮,展閏后呈卵形或長橢圓形,長1-4cm,寬0.8-2cm,邊緣有淺鋸齒,葉面近無毛面具黃褐色腺點。可見輪傘花序組成的頂生的假總狀花序,花多脫落,花萼宿存。小堅果類球形,表皮黃褐色,有網(wǎng)狀凸起的皺紋。氣清香濃郁,味辛、涼。我愛中藥網(wǎng),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771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