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藿香,中藥名。為唇形科香科科屬植物血見愁Teucrium viscidum Bl.的全草。具有涼血止血;解毒消腫的功效。主治咳血,吐血,衄血,肺癰,跌打損傷,癰疽腫毒,痔瘡腫痛,漆瘡,腳癬,狂犬咬傷,毒蛇咬傷。
中文名稱
山藿香別名
血見愁、血芙蓉、野石蠶、野薄荷、仁沙草、苦藥菜、假紫蘇、皺面草、方枝苦草、肺形草性味歸經
味辛、苦,性涼;歸肺、大腸經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涼血止血;解毒消腫。
主治 主要用于咳血,吐血,衄血,肺癰,跌打損傷,癰疽腫毒,痔瘡腫痛,漆瘡,腳癬,狂犬咬傷,毒蛇咬傷。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鮮品加倍;或搗汁;或研末。外用:搗敷;或水煎熏洗。化學成分 含酚類、氨基酸、有機酸、糖。藥理作用 同屬植物,毒性很低,能促進胃液分泌,加速腸運動,并有中度的解痙作用;還能促進受四氯化碳損害后的肝的再生,并有降壓作用。相關論述1、《生草藥性備要》:涼血,解熱毒,去瘀生新,理壓傷,敷痔瘡,治蛇咬,消腸風下血,煲肉食;洗白泡爛瘡,消乳癰。
2、《廣東中藥》:散瘀,止血,涼血。治肺癆吐血,跌打損傷。
3、《福建藥物志》:治風濕關節痛,咳血,吐血,衄血,肺癰,肺炎,口眼囑斜,絲蟲病淋巴管炎(流火),腹痛腹脹,產后瘀血痛,乳腺炎,凍瘡,睪丸腫痛,女陰瘙癢,癰疽腫毒。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1、治肺癰,咳血,吐血,衄血:鮮山藿香30-60g,冰糖30g。水煎服。(福建晉江《中草藥手冊》)
2、治跌打損傷:鮮山藿香全草30g,水煎服;另用鮮(山藿香)全草搗爛調熱酒推擦或敷腫處。
3、治睪丸腫痛:山藿香葉焙干研末,每次3-6g,熱酒沖服。(2、3方出自《福建中草藥》)
4、治女陰瘙癢:山藿香、千里光各30g,水煎服;另取山藿香適量,和鹽搗爛,絞汁涂患處。(《福建藥物志》)
5、治漆瘡:山藿香鮮葉洗凈,和食鹽少許,搗爛,加清水2倍量攪勻;先用冷水洗滌患處(忌用溫湯),再蘸藥汁搽患處,干后再搽,至癢止結痂為度。忌食葷腥及刺激性食物。(《浙南本草選編》)
6、治狂犬咬傷:鮮山藿香500g,加少許開水搗爛絞汁,一次燉服;如已發狂,加榕樹的氣根同量搗爛絞汁燉服。(福建晉江《中草藥手冊》)
7、關節風濕痛,流火(絲蟲病引起淋巴管炎):山藿香煎湯,先熏后洗。(《福建中草藥》)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7-8月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全草長30-50cm。根須狀。莖方柱形,具分枝,表面黑褐色或灰褐色,被毛,嫩枝毛較密;節處有多數灰白色須狀根。葉對生,灰綠色或灰褐色,葉片皺縮,易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形或矩圓形,長3-6cm,寬1.5-3cm,先端短漸尖或短尖,基部圓形或闊楔形,下延,邊緣具粗鋸齒,葉面常皺縮,兩面均有毛,下面毛較密;葉柄長約1.5cm。間見枝頂或葉腑有淡紅色小花,花萼鐘形。小堅果圓形,包于宿萼中。花、葉以手搓之微有香氣,味微辛、苦。以葉多、色灰綠、氣香者為佳。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774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