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不宿,中藥名。為五加科植物刺楸Kalopanax septemlobus(Thunb.) Koidz.或楤木Arlia chinensis L.的莖枝。具有追風,行血的功效。主治風濕痹痛,紫云風,胃痛。
中文名稱
鳥不宿別名
鳥不踏、刺根白皮、鳥不停、老虎草、昏樹性味歸經
味辛,性溫;歸肺、胃經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追風,行血。主治 主要用于風濕痹痛,紫云風,胃痛。用法用量 內服:15-20g,煎湯。外用:煎水洗。注意事項 孕婦慎服。相關論述1、汪連仕《采藥書》:行血追風。治紫云風,大麻風,筋骨疼痛。
2、《綱目拾遺》:追風定痛,有透骨之妙。治風毒流注,風痹,跌打,勞怯。下胎催生。
3、蘇醫《中草藥手冊》:祛風濕,利關節,止痛。治腰膝關節酸痛,胃痛。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治療麻風性神經痛:取鮮鳥不宿根莖用清水洗凈切碎,每用5錢加水70ml、酒30ml,煎成50ml為1劑。日服兩次,每次1劑,可持續應用。痛止后再服2-3天。試治瘤型麻風神經痛8例,4例服藥1-5劑后疼痛停止,3例服藥3-5劑后疼痛顯著減輕,1例因疼痛劇烈,效果不佳。相關配伍 治腹水肝炎:鳥不宿葉五錢,瘦豬肉二兩,同燉食。(江西《草藥手冊》)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收,去葉,曬干或截段曬干。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1、刺楸的干燥樹枝多截成10-20cm的小段,圓柱形,表面淡褐色,并有褐色圓點狀皮孔和散生暗褐色的硬刺,刺尖銳,側扁,略帶光澤;斷面中央可見白色的髓部。
2、橡木的干燥莖枝呈圓柱形,表面灰棕色至棕色,有細縱裂紋,并具不規則散在的灰白色角狀刺,頂部大多已折斷,刺基錐形。質堅硬,斷面淡黃色,髓部約占莖粗的1/2。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774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