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豆皮,中藥名。為豆科豇豆屬植物綠豆Vigna radiata(L.)R.Wilczak的葉。具有清暑止渴,利尿解毒,退目翳的功效。主治暑熱煩渴,泄瀉,痢疾,水腫,癰腫,丹毒,目翳。
中文名稱
綠豆皮拉丁文名
Testa Phaseoli Radiati別名
綠豆殼、綠豆衣性味歸經(jīng)
味甘,性寒;歸心、胃經(jīng)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yīng)用
- 加工炮制
- 保存方法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清暑止渴,利尿解毒,退目翳。
主治本品主治暑熱煩渴,泄瀉,痢疾,水腫,癰腫,丹毒,目翳。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30g;或研末。外用:研末和水洗。相關(guān)論述1、《本草綱目》:解熱毒,退目翳。
2、《隨息居飲食譜》:清風(fēng)熱,去目翳,化斑疹,消腫脹。
3、《江蘇省植物藥材志》:為清涼解毒藥,又為滋養(yǎng)品,有利尿解熱作用。生用絞汁服,治丹毒,煩熱,痘疹,熱痢。
4、《山東中草藥手冊》:清暑止渴,利尿解毒。治暑熱煩渴,水腫,食物中毒。
臨床應(yīng)用
臨床應(yīng)用1、治暑熱煩渴:綠豆皮12g,鮮荷葉30g,白扁豆花9g。水煎服。(《山東中草藥手冊》)
2、治頭暈:綠豆衣15g,桑葉12g,荷葉9g。煎湯當(dāng)茶飲。(《內(nèi)蒙古中草藥》)
3、治水腫:綠豆皮15g,冬瓜皮30g,赤小豆30g。水煎服。(《山東中草藥手冊》)
4、治斑痘目生翳:綠豆皮、白菊花、谷精草等分,為末。每用一錢,以干柿餅一枚,粟米一盞,同煮干。食柿,日三服。(《直指方》通神散)
相關(guān)配伍 治麻疹合并腸炎:綠豆皮五錢,煎水,加白糖五錢沖服,至痊愈為止。(內(nèi)蒙古《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取綠豆發(fā)芽后殘留的皮殼曬干而得。炮制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搶水洗凈,干燥。保存方法
貯干燥容器內(nèi),置通風(fēng)干燥處。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本品多向內(nèi)卷成梭形或不規(guī)則形,長4-7mm,直徑約2mm。表面黃綠色至暗綠色,微有光澤;種臍呈長圓形槽狀,其上常有殘留黃白色種柄;內(nèi)表面色較淡。質(zhì)較脆,易捻碎。氣微,味淡。以身干、色綠、不變紅、無霉者為佳。
飲片性狀 參見藥材性狀。我愛中藥網(wǎng),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776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