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角草,中藥名。為菊科鹿角草屬植物鹿角草Glossogyne tenuifolia Cass.的全草。具有清熱利濕,解毒消腫,活血止血的功效。主治痢疾,泄瀉,咳嗽,哮喘,乳蛾,癰癤腫毒,跌打腫痛,尿血,外傷出血。
中文名稱
鹿角草拉丁文名
Glossogyne tenuifolia Cass.別名
小鬼叉子、鬼針草、山黃連、土黃連、不怕日草、鬼疙草、刺針草性味歸經(jīng)
味微苦,微辛,性涼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利濕,解毒消腫,活血止血。主治 主要用于痢疾,泄瀉,咳嗽,哮喘,乳蛾,癰癤腫毒,跌打腫痛,尿血,外傷出血。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鮮品搗敷。注意事項 孕婦慎服。化學成分 含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甙,木犀草素。藥理作用抗炎作用:鹿角草乙醇提取物抑制脂多糖(LPS)誘導的小鼠巨噬細胞RAW264.7的炎癥反應,下調(diào)LPS誘導的誘導型一氧化氮合酶表達,通過抑制環(huán)加氧酶2基因而抑制前列腺素E2釋放,還抑制LPS刺激的炎性細胞因子如α-TNF、IL-6等釋放。其作用機制是乙醇提取物能抑制kB核因子介導的基因表達,減少炎性介質(zhì)。
相關論述1、《海南島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生津,潤肺,鎮(zhèn)咳化痰,理跌打。主治菌痢,濕熱泄瀉,肺燥干咳,慢性支氣管炎,哮喘,肺結(jié)核,跌打損傷。
2、《全國中草藥匯編》:清熱解毒,利濕消腫,祛瘀活血。主治急性扁桃體炎,齒齦炎,支氣管炎,腸炎,尿道炎,浮腫;外用治帶狀皰疹,跌打損傷。
;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1、治痢疾:香茹30g海金沙60g。水煎服。
2、治腮腺炎:香茹30g,一枝黃花15g,甘草3g。水煎服。(1、2方出自《福建藥物志》
3、治血尿:落地柏15g。水煎服。(《廣東省惠陽地區(qū)中草藥》)
4、治背癰:鮮香茹、南蛇藤根各60g。加酒適量,燉服。
5、治帶狀皰疹:鮮香茹適量。搗爛絞汁,調(diào)茶油涂患處。(4、5方出自《福建藥物志》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鮮用或曬干。我愛中藥網(wǎng),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777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