蘽根,中藥名。為葡萄科植物葛藟 Vitis flexu osa Thunb.的根。具有益氣健脾,補肝益腎的功效。主治脾氣虛弱,面色萎黃,納差乏力,大便溏泄,舌淡苔薄,脈象虛緩或肝腎不足,腰腿酸痛,跌打損傷。
中文名稱
蘽根別名
根界
味甘,性平;歸脾、肝經性味歸經
江西《中草藥學》:甘,平。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功效作用
功能 益氣健脾,補肝益腎。主治主要用于脾氣虛弱,面色萎黃,納差乏力,大便溏泄,舌淡苔薄,脈象虛緩或肝腎不足,腰腿酸痛,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外用:搗敷適量。相關論述1、《名醫別錄》:主緩筋,令不痛。
2、江西《中草藥學》:甘,平。滋補氣血,續筋骨長肌肉。治關節炎:葛根、楓荷梨各二兩,山豆根、地茄子根各一兩,牛膝五錢,均用鮮品,燉豬瓣服,治關節酸痛,跌打損傷:葛基根皮,甜酒酸敷,治病后體虛,久久不復:葛蘸根或果,熬膏服。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1、治關節炎:葛根、楓荷梨各二兩,山豆根、地茄子根各一兩,牛膝五錢。均用鮮品,燉豬腳服。(江西《中草藥學》)
2、治關節酸痛,跌打損傷:葛根皮。甜酒釀搗敷。(江西《草藥手冊》)
3、治病后體虛,久久不復:葛根或果。熬膏服。(江西《中草藥學》)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7806.html






